基本成分
1) 联系方式
方便招生办/招聘方联系你。对于中文简历,除中文名字外,还可以在第二行附上英文名
联系方式通常包括e-mail地址、电话号码(可以是手机号)以及邮寄地址(可以是学校/办公地址);如果是在国内的求职/求学,还可以附上微信号。
“联系方式”应该写在简历的顶端,紧接姓名下方的一行。
2) 教育背景
我一般把“教育”放在简历的第一部分(紧接联系方式;把工作经历作为第一项也是可以的)。
通常按时间倒序排列主要的教育经历。比如2015-2016年 xx大学经济学硕士;2011-2015年 yy大学会计学学士。通常列到本科即可。
另外,一定要在每个教育经历里包括所学专业,最好写上GPA(学分绩)/排名,不一定列出所学课程。
如果在校期间有任何学术成就(如发表论文、获得奖学金等),最好也写出来。
3) 经历 (Experience)
与教育背景同等重要的一个部分,通常分为两种:一个是工作/实习经历,一个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经历。
这一部分通常列出3-5项即可。如果超过5项,则可能因为篇幅限制而无法完整呈现每一项的核心成就与亮点。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在校生,我的建议是列出1-2项实习经历和1-3项课外活动经历(比如学校社团等)。如果要申请全职工作,则可以把实习经历放在课外活动前面。
通常应该按时间倒序来排列各段经历,但如果你最近的一份工作/活动并非最重要的经历,也可以把更重要的那一段列在最前面。
呈现每段经历时一定要包括这些基本因素:
时间段:阐明这段经历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公司名/社团组织名:这段经历的平台是?比如:中央电视台;xx大学学生会团委等
地点:这段经历发生在哪个地方?比如:美国华盛顿;中国上海等
职责与成就:在这段经历里你的角色是什么?职责有哪些?取得了什么成就?通常以分点的形式呈现 (bullet points)
写几个点比较合适?我的建议是,最重要的那段经历可以写3-4个点,其他经历一般放2个点就可以,最多不超过3点。
其他成分
*视具体情况,以下内容并非都要列入你的简历
1) 概述/简介 (Summary/Profile)
通常由3-4句话组成,放在“联系方式”之后、“教育”之前。我在简历里从来没放过这一项,但也看过一些简历里有。
这是对整份简历的高度概括,让人知道你的核心标签是什么:比如,“一个曾在xx大学主修生物学四年并获得最高学术荣誉、在生物医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三年、读完MBA后有志从事生命科学领域风险投资的人。”
2) 技能 (Skills)
这里要呈现的是你都有哪些“杀手锏”技能?
比如,编程能力(C++, Java, HTML, Android等),外语(此项也可以单独列出;每项外语都要注明掌握程度,比如:母语水平,熟练操作,一般会话水平等)
3) 执照与证书 (Licenses and Certifications)
对于申请特定学校和行业工作的同学而言比较重要(比如IT和金融行业),可以把所有已获得的证书写下来(比如CFA, ACCA, CPA, FRM等)
4) 爱好与特长 (Interests)
原则上不要放很白开水的爱好,比如“唱歌摄影”(除非在这些方面有突出成就);最好是有一定“逼格”和独特性的活动,比如滑板、作曲、跆拳道黑带等
#如何让你的简历脱颖而出#
1. 多呈现“影响”和“结果”,减少无关痛痒的表述
在很多简历里读到过类似的话:“带领了一个xx人的团队,负责社团活动策划与赞助商洽谈”。
OK,这句话没有语病,内容也没错,可它没法给我留下哪怕一丁点的印象。如此空泛的表述,让我无法了解这位同学在这项经历中有过哪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如何提高这句话的分量呢?“作为本社团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席,带领xx人的团队组织了yy系列活动,获得的赞助金额创社团新高,并获得学校年度最佳社团称号。”
在描述一项经历时,绝不仅是告诉读者 What did you do? 而是要让人知道What have you achieved? / What were your accomplishments from what you did?
“你干了什么”和“你成就了什么”是两码事。
2. 数字,数字,数字——尽可能“量化”你做过的事
这可算是上一条建议的延伸,都关于如何最有力地阐述你的各项成就。很多时候,数字是最好用的武器,能瞬间“点亮”一段表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可惜很多同学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写简历时总是泛泛而谈,丝毫没有力度。举个类似上面的例子——
简历里的一句话:“作为社团联合创始人兼管理成员,组织各项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
Sorry if I sound rude here, but 如果我是人事总监/面试官,当我看到这样的表述时,可能会直接把这份简历放到“被淘汰”的那一摞里。
为什么?因为这个句子的表述实在太模糊,模糊到让我觉得这位同学对自己不负责任、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推销”自己。
这寥寥一行字带给我很多疑问:“管理成员”具体指什么职务?成功组织了什么活动?如何丰富了校园生活?
要怎么把这个句子推倒重来呢?“量化”(quantify),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因为每个人都读得懂数字,也容易对数字(而不是抽象的文字描述)产生概念。
这么改行不行?
作为xx社团的联合创始人兼活动组织部部长,带领9人团队,1年内组织9场校际辩论赛,总计5500人(25%为本校学生)参与,全校社团排名第1
因为新添加的数字,这段表述是不是有力多了?
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the power of NUMBERS. 再举一个我之前看到过的例子:
无数字版本:作为空气净化器销售部经理,带领团队有效提高了销售业绩
有数字版本:作为空气净化器销售部经理,带领11人团队实现1.2亿元年度销售业绩,同比增长150%,为公司上年度总营收贡献了45%
3. 不要面面俱到,要抓重点。很多时候,“少即是多”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一种心态:我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所以在简历里也得使出浑身解数把所有才能都写出来。
于是,过去几年里我读了太多“万金油”简历:一个人好像什么都会,什么都做过,但如果你让我用两三个词概括他的核心亮点,我却完全没有印象,说不出来。
简历最忌讳的就是“大杂烩”,什么调味料都放进去的结果是什么味儿都尝不出来。没法让读者记住你的简历,是一份失败的简历。
应对简历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敢于取舍,删繁就简。纵使你有十八般武艺,在简历里也得忍痛割爱,只着重突出其中的几种。
比如,如果你要申请一家新媒体公司的实习,就该在简历里重点阐述与媒体相关的实习经历;如果你应聘的是编辑/撰稿人职位,就该多突出自己的写作能力、过去发表过的作品;如果你想进投行,就要多强调自己对金融的热情和了解……
总之,人们的记忆和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别人只会因为你的其中一个“标签”而记住你,比如“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一个获过各种大奖的数学天才”等。
所以还是那句话,在写简历前多想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该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定位/人设?
请一定记住,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4. 尽量别把同一份简历“投喂”给所有公司/学校,准备几个不同版本的简历
这一条建议是上一条的延伸。简历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舍、有所突出。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只申请一所学校/一家公司,有时还可能报考不同专业和职位。这时就得在一份简历的基础上多准备几种“变体”版本了。
5. 简历简历,简洁才给力
不少同学说不清resume和curriculum vitae (CV)的差别,也不知道自己是该准备一份resume还是curriculum vitae.这两个文件在中文里都叫“个人简历/履历”,确实容易让人犯晕。
其实,resume和CV在长度、内容和用途上都有区别。
Resume通常只有1-2页,用于总结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技能,调性更practical;
而CV内容更详细,长度可以达到3-5页,偏重于展现一个人的教育和学术科研经历,包含发表的作品、所获奖励和荣誉等信息,调性更academic.
对大多数求职的同学而言,准备一份简明扼要的resume足矣;对申请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it depends。
但我的观察是,如今大多数硕士项目(尤其是美加地区的学校)都不要求申请者提供CV了,而只接受1-2页的简历。申请哈佛商学院MBA时,我提交的就是一份1页纸的简历。
其实,招聘官/招生官读一份简历所花的时间非常短,甚至不会超过1分钟。
所以,真的不要发给他们一份像论文那样详细而冗长的简历——他们看不完,也不爱看。
在简历里不必写主谓宾兼有的完整句,通常以动词开头就可以了。
如果有特别想铺开阐述的事情,在简历里也得克制住不说,仅言简意赅地概括,在个人文书或面试中再详细介绍。
6. 多检查几遍,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犄角旮旯的差错
大一上学期快结束时我准备了人生中的第一份one-page standard resume,初稿写好后我自己审了四遍。你猜我一共检查出多少个错误?
25个。把这25个错误一一订正后,我认为这份简历堪称完美了。
大四快毕业时我整理电脑,又翻出了大一时的这份简历。我又检查出8个错误。这可是当年我觉得几近完美的简历哦。我相信,现在如果再翻出这份二次修订版的简历,一定能发现新的问题。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永远不要觉得能够达到“完美”,我们至多只能接近“完美”。
对于简历这件事,我们最好精益求精。因为在见面试官之前,简历就是我们的代言人、脸面。我们理应以最好的形象示人。
你可能觉得出一个错不会死。但事实是,有些错误一旦出现便可能让你直接game over.
如果连最基本的错都会犯,那如何让招聘方/招生官相信我们可以胜任工作中难度更高的任务呢?他们恐怕只会对我们的细节处理能力(attention to details)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除了措辞问题,还有以下这些格式方面的常见错误,哪怕再微不足道也要尽量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就好比原本很帅的一个男生,鼻孔里突然跳出一根鼻毛那样令人唏嘘。
标点符号出错——比如把句号写成逗号,把英文的句号写成中文的句号等
空格/空行出错——比如开头本该左对齐却缩进了两行;日期没有右对齐等
字号字体出错——比如第一段用的还是10号宋体,第二段却无故变成9号楷体了
段落间距出错——比如前半部分的段落间都是两倍行距,后半部分却变成1.5倍了
杂七杂八的小bug——不该斜体的却斜体了;该居中的没有居中……
7. 除非地球人都耳熟能详,否则一定要把缩写的全称写出来
本条建议多适用于英文简历,据我观察这是大家最常犯的错误。
很多同学考虑到篇幅有限,遂在简历里放了各种缩写以节省空间。但除了CCTV, KFC那样妇孺皆知的缩写,我们需要在简历里把绝大多数缩写的全称写出来。
有些人会想当然地以为招聘官/招生官一定能秒懂各种缩写,还有人会想:不就是一两个缩写吗,读简历的人去百度/Google一下不就明白啥意思了嘛。
千万别这么想。一来,不是每个人都对你所在领域的缩写了如指掌;二来,为读简历的人减少麻烦,其实就是在帮自己。
举个例子吧。STD是英文里常出现的一个缩写,而它代表的意思也特别多。有次我帮一个同学看简历,他的一项工作经历中出现了好几次STD。
那是一份在电脑公司的实习,我联系上下文琢磨了半天、又查了Google,才知道STD在这里是Software Test Deion (软件测试描述)的意思。
而STD通常是什么意思呢?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即“性传播疾病”。你看,是不是尴尬了?
8. 永远不要造假,不要过度粉饰
之前我听到一个奇葩的同学抛出过一个奇葩的言论:嗨,HR和面试官这么忙,谁有时间去查简历里一项项内容的真伪啊,稍微掺点水不碍事。
That’s such a stupid statement. 其实这都不该成为一项建议,因为实事求是本应天经地义。无奈现在总有人想浑水摸鱼、打擦边球,本来只干了“1”的事硬要在简历上描绘成“10”。
比如,明明只是一个社团的普通社员,却要把自己说成管理团队成员。更有甚者,直接“无中生有”,在简历里加上压根没做过的事。
你觉得招聘方/招生办是傻子吗?瞒得了初一,但你恐怕瞒不过十五。即使一开始没被识破,之后一定有被人抓住把柄的机会。
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不该在求学求职过程中丢了诚信。真的不要铤而走险去粉饰任何简历里的文字和数字表述。我想,没有人愿意“得不偿失”吧?
9. “中规中矩”远好过“标新立异”
我曾听到不止一个同学说,就因为简历都是一两页的标准文件,所以如果想出彩,就得下点别人没有的工夫,也就是要敢于创新,让自己的简历看上去不一样才能脱颖而出。
我还真看到过几份神(奇)奇(葩)的简历,有人用了花里胡哨的艺术字体,有人在简历里放了自己盛装出席时尚聚会的照片,甚至还有人用了表情符号卖萌。
我想说,很抱歉,简历真的不是你恣意挥洒创意的地方。
简历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份很正规很严谨的文件,任何卖萌搞怪都可能直接断送你的求职/求学前途。
各种法子的标新立异在招聘官/招生官眼里都是不专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