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的中国除夕夜,刘一帆凌晨两点下班回家。
走在零下十几度的伦敦街头赶最后一班地铁,要回到郊区没有人烟只有狼出没的暂住地。瑟瑟寒风中,他不断地告诉自己:“坚持,只要坚持,世界就看得到你。”
“一名做法国菜的中国厨师,想要在国外生存下去,成为顶级厨师,可能吗?”
“不可能,那是欧洲人的舞台。”
这就是刘一帆刚到英国时面临的情境。作为唯一的亚洲人,周边的白种人习惯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刘一帆:“黄种人能行吗?他做的好吗?”
但是刘一帆做到了,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创造一个奇迹。
征服了英国女王、迪拜王储、迈克杰克逊、贝克汉姆等名人,成为米其林餐厅、五星级酒店互相争抢的总厨。而这背后是无数想不到的艰辛。
“没有人是天生的大厨。
我就不相信,一个华人做不出最好的西餐。”
他窝在后厨里,
每天16个小时的练习,
从不参加伙伴们的嬉闹打牌。
每天切着100公斤洋葱,每一块洋葱丁厚1毫米长2毫米。一天、一周、一个月、大半年......枯燥而又无味,刺激的洋葱让小伙子天天热泪盈眶,却从不抱怨。
数万公斤的洋葱让刘一帆的刀功如教科书般完美,“洋葱去头、去尾、剥去外皮,顺着洋葱纹路一刀一刀切下来,但不要切断。然后横切两刀,再纵向切成小丁。需特别注意的要点是:利用刀刃,慢慢把菜轻轻划下,而不是‘砍’菜!”
不通语言,
就抱着厚厚的英文参考书,
从最简单的“汉堡”、“薯条”开始学起。
为了利用琐碎时间,
索性把字典天天带进后厨,
简单粗暴的从第一页开始背,
只要和食材相关的单词,统统背下来。
即便如此用功,来自国外的主厨却不买账,只要听说某道料理是“刘一帆”这个中国厨师做的,尝都不尝一口,被冠以“屎”的评价倒进垃圾桶。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刘一帆学会每隔一段日子就自己总结一些励志哲学,成为困惑、迷茫时心理建设的倚仗。“这是自行注入的一种动力和能量,能让你在疲惫低落的时候迅速恢复元气,做回帅气的自己。”
“地狱厨师”Gordon Ramsay把他关进冰箱,
他却在逆境中学会,
用最局限的食材做出最大的创造。
“很多厨师都说没有这个牌子的酱油我不做,我一定要用云南来的菌菇,这都是借口。上天给予食材是一种很平均的资源,而你的烹饪能量是来自于这些食材,你要知道怎样善用才能把它最本身的价值给体现出来,而不是去迁就食材。”
刘一帆犹如打不死的小强,每一次的挫折让他越战越勇。
他几近苛刻地要求着自己,
热菜搭配温热的餐盘,
冷菜搭配冰冷的餐盘,
不同的酒类配不同杯子,
甚至是一方桌布,一束桌花,都极其讲究。
刘一帆始终坚持:作为一名厨师,你必须尊重食材,尊重每一位食客,也要尊重绣在厨师装上,那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真诚地对待食物,食物亦给出了动人的答案。刘一帆用自己的料理,征服了很多人的味蕾。
2003年,
他受邀去了伦敦,
在百年酒店The Savoy任职,
成为这家酒店首位华人主管。
2007年,
刘一帆担任印度泰基酒店的法餐厅厨师长。
尝试把印度特色香料融入精致的法式料理。
餐厅开张仅仅两个月,
就赢得全印度餐厅评鉴第一名,
连CNN都跑来报道这位中国厨师。
一年后,
33岁的刘一帆出任迪拜六星级酒店厨师长。
出入皇宫,为各国领导人烹饪美食,
成为刘一帆的日常工作。
带领着104位来自19个国家的顶级厨师,
凌晨三四点起床,开会、面试、
准备早午晚餐甚至还有下午茶......
短短半年,刘一帆任职的餐厅,
就被评为迪拜年度评选的最佳餐厅。
白人厨师们心服口服地竖起大拇指。
精致的料理让英国女王、迪拜王储、迈克杰克逊等名人成为了刘一帆的座上宾。贝克汉姆甚至放心把自己的晚宴,交给了刘一帆。
二十五年的时间,刘一帆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仅可以做麻婆豆腐,也可以做好西餐!站在满是金发白肤的西方料理间里,再也不会有人对着刘一帆质疑:“黄种人能行吗?”
坚持、专注与努力,
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很高级,
甚至让世界为之侧目!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
就动动手指转发朋友圈吧
勾搭小编
请添加微信号:juxiao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