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一)

第一篇 缘起

凡人齐心协力,想建造通天巨塔。上帝降临人间,使人们各说各话,语言不再互通,于是巴别塔成为永远不能完工的废墟。

我喜欢文字,但我也遗憾于文字语言的局限。如果当年人们使用别的语言,而不是依赖文字来沟通彼此呢?比如,音乐。

音乐是跨越种族、年龄、文化,乃至跨越物种的语言。像很多孩子一样,孩童时期的我就对它有天生的亲近和喜爱。

妈妈说,我两岁就会唱当年的流行歌曲《昨夜星辰》,吐字清晰、一字不漏。从有记忆起,我就痴迷于鼓捣各种能发出乐音的乐器:口琴、竖笛、葫芦丝……我最爱音乐课本,总是翻来覆去的琢磨课本上短小的简谱儿歌,照着口琴说明书上简单的吹奏方法自己摸索。

在家乡的那个偏僻小城里,没有专门的儿童音乐教育机构,我繁忙的父母也没有精力和超前的经验为我打听老师。在他们看来,音乐,只是我学习之外一个不能伤大雅的小爱好。他们对我这个爱好的支持,就是在我约八岁那年,从路过的货郎担上买了一个小小的电子琴给我。

那个电子琴只有约40个琴键,琴键上还很业余的标注了音名。没有说明书,没有老师指导,可是我如获至宝。我把平时珍重保存的音乐课本、杂志上抄写的流行歌谱都翻出来,照着琴键上的音名弹出这些歌。以我自学的浅薄的简谱知识,我既不懂节奏,也不知道音乐的表情,我的弹奏全凭自己对歌曲的感觉。如果当时有一个专业的音乐人在倾听,他应该会觉得“难为听”吧?可是孩童的我乐在其中,如痴如醉。

有一天,妈妈告诉我,一个邻居跟她说:“你女儿弹琴弹得真好听!”这简单的一句感叹,点亮了我那整个秋天!我更加卖力的弹琴。那架小小的电子琴成为我最爱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不愿意称它为玩具。

我想学更多音乐!可是,学校的音乐课是数学老师兼授,只教我们唱唱儿歌。我家乡那个偏僻的小县城没有少年宫,也许有民间音乐人散落在不为大众所知的各处,可是孩童时的我没有渠道听闻这些人的存在,更不用说找到他们拜师学艺。

到了初中,有了专门的音乐老师,我学会了五线谱!每堂音乐课,当同学们在打鱼晒网的时候,我羡慕的盯着娇小俏丽的音乐老师熟练的弹奏风琴。像很多青春期少年一样,我迷上了唱歌,认真的记下音乐老师教的一些简单的歌唱技巧。在音乐课的结课考试上,我唱了一首《友谊天长地久》,得到了全班最高分。 在音乐上,我有了朦胧的自信。可是,课业逐渐加重,我自己也不敢期望把音乐从业余爱好变成正途——在我所见的那片井底的天空中,从来没有以此为业的人的身影。

于是,我就在繁忙的好好学习和课余的偶尔自娱自乐中,到了大学时代。

大学为我的人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直到到了那个京畿重地、文化名城,接触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才知道,原来竟然有这样广阔的天地!我的同班同学,是学校民乐团的成员,从小学二胡。我对她既羡慕,又渴望亲近——她过的正是我想要过的那种人生啊。

偶尔几次,我到民乐团的排练厅找她,在四下无人的排练厅里,小心翼翼地触摸那些被随意搁置的乐器,它们风尘仆仆,看起来没有得到主人的呵护,可是在我眼中,荆钗布裙不掩国色,它们是那样卓尔不群、灵气逼人。我们碰上另外一个民乐团的成员,她随口介绍:“她是弹琵琶的。”那个女孩的面容和名字我至今难忘。当时的我哪里知道,后来的某一天,我也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弹琵琶的”呢。

我托她找团里的朋友教我乐器,什么乐器都好!只要愿意教,我就愿意学。可惜,大家都很忙,我拜师无门。

我毕业了,来到了工作的城市,终于有了自立自足的基础。这时,我参加了一场我毕生受益的饭局。

这场饭局很普通,没有特别的主题,没有奢华或奇异的排场和见闻,可是,在这次再普通不过的饭局上,我认识了我的琵琶老师——L老师。

L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省级歌舞剧院的柳琴首席,已经从艺近三十年,清丽脱俗、气质不凡。饭局的主人介绍她后,我立即要了她的名片。

长大至此,我终于第一次认识了一位资深、专业的音乐家!虽然在现场我已经询问到她有收成人学生,但是,我不敢当场向她拜师求教。在我心里,这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说出口的琐事。

回家仔细考虑自己的期望和能付出的时间后,我给L老师打了一个电话,郑重表示了想学琵琶的心愿。L老师很随和,在简单交流了学习上的准备和时间安排之后,我正式走上了我的琵琶弹手之路。

道路开始的地方,往往崎岖难行。L老师也感叹,我无意中选了一个最难学的乐器。可是对我而言,能遇到一位专业的老师,已是莫大的幸运和难得的机遇,她教什么乐器,我就学什么乐器!

我认真的练习着最基础的弹、挑、过弦、活指练习曲,每天不落。我所练习的曲目,也慢慢的从最基础的紫竹调、金蛇狂舞等民歌,开始向更复杂、要求更多技术的琵琶曲目挑战。

图片发自App

老师多次夸奖我,说我是她教的所有成人学生中最持久、最认真的,甚至超过了她任教的综合类院校民乐系的某些大学生。对我而言,弹琵琶,成为我满足童年爱好、愉悦自己的一件事,对于喜爱的事情,我认为没有“坚持”这回事——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学习一步步进阶,我也越来越遗憾没能从小开始与琵琶朝夕相处。虽然成人有比孩童更高的自制力和理解力,可是我常常受困于我那迟钝的无名指、小指,还有总是拖后腿的左手。哪怕练到九级曲目,很多指法和节奏,我仍然达不到原曲的要求。

老师也告诉我,这是成人学琴的正常现象,毕竟没有童子功,手指的灵活性已经过了最佳的开发时机。“在成人学生里,你已经弹得算还行了。”老师说。四十多年的弹琴生涯,让她具有很高的专业要求和严谨的评价标准。

这句话,发自肯定和鼓励的真心。可是对我而言,却是深深的悲哀。我对音乐的野心不仅于此,我希望自己能在音乐之路上有所成就——最简单明了的就是,能不能有一首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

如果以弹手的角色去追求这样的目标,那么,我已经迟了十多年,哪怕上音附中、甚至附小的专业学生,也已在我前面济济成群。而且,以我对艺术的理解和野心,弹手终究近于工匠,只是重现别人的乐思,虽然不可或缺,毕竟可复制。

一首十面埋伏,在当代就可以有近十个弹奏版本出品。一曲琵琶语,虽然激发了无数听众对琵琶韵味的赞赏和兴趣,但随着旋律流传的名字,是林海,而不是弹琴的蒋彦。虽然我翻弹的几首曲子,在网易云音乐电台上也有了少许听众,可是,还有那么多比我技术高妙很多的专业弹手,一旦弹及我翻弹的曲子,其音乐效果就会毫不留情的碾压我的作品。

剖析至此,我终于肯定,走原创之路,是我唯一有希望的突破点。

做原创音乐,就意味着,我要以奔三的年龄,像牙牙学语的幼儿一样,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门掌握者相对少、门槛也相对高的语言。

我的自学之路,始于网络视频。感谢互联网时代,和无数慷慨分享的同好们。我在知乎上找到了相关专题,看了别人自学编曲的经历,收藏了一些视频和经验帖。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一套“古老”的教学视频——宋大叔教音乐。这是来自台湾的大学音乐教师宋大叔于2007年前后录制的一套视频,分为五个章节,依次讲解了基础乐理、调式、指挥与领唱、作曲、和声几大领域的基础知识,每个章节又细分为十节课,每节一个小时。整个视频的体系严整、内容详细,宋大叔的讲解也非常耐心、循循善诱。

我如饥似渴的看着这套视频,坐车、做家务的时候都不放过,终于在十天左右看完了除指挥与领唱章节之外的剩余40个小时的教程。除了系统学习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我深深的感到,宋大叔把我之前一知半解的乐理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重构,而且,来自专业音乐教师的讲解,让我对这种重构充满了信服。

然而,限于篇幅,宋大叔很难在一套针对零基础爱好者的教学视频里讲解到作曲方面更深入的知识。看完这个视频,我当然还是不会作曲。而我又不想陷入市面上常见的音乐培训机构的汪洋大海,东鳞西爪的学个皮毛。

多方打听了近三个月,机缘巧合之下,我终于接触到了我音乐之路上第二位专业的老师——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师S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那是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并驾齐驱的音乐界的学术殿堂啊。终于有机会求教于专业音乐院校,我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S老师询问了我的学习动机和基础,很爽快的答应了收我为徒。我既兴奋又惴惴——我连编曲和作曲的概念都还分不清晰呢,竟然可以开始学专业作曲了!老师会让我从什么知识点开始起步呢?

让我意外的是,我的第一首作曲作品,竟始于正式上课之前……

至此,我的音乐之路缘起就告一段落了。希望上面的絮絮叨叨不会吓退真正爱音乐、想像我一样自学原创音乐的你。

在接下来的各篇之中,我会记录我每一阶段作曲学习的过程和感悟,不仅限于在S老师课上的学习内容。但愿我的记录能给同样有志走上这条道路的你些许帮助,那将是我的一大幸运。

共勉。


第二篇 第一首原创曲诞生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