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50

第八章语文分享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


语文分享教学是个新理念,因而它也需要新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因为语文分享教学提倡个性化教学,提倡生本教学,提倡乐享式学习,倡导教和学的角色适时互换,所以从表面看来,所有这些好像都与当下的应试教育有些或多或少的矛盾。但是在实质上,笔者认为,语文分享教学与应试教育不但不会发生冲突,而且还能够在应试教育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好地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8.1语文分享教学与语文考试

请看下列报道:

语文新课标召集人谈课改:应与高考相生相克。

金报讯记者肖丽琼,通讯员林中卉、黄修杰报道:“课改和高考应当相生相克,共同改进,达到平衡。”昨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在武钢三中参加“中南六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年会时,再次重申自己的这一观点。

温儒敏说,现在有一种看法,好像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就是要改变高考中考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是和考试对着干。这种看法与态度是不符合实际,也无济于事的。他提出课改和高考应“相生相克”。“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考得好,这无可非议。有水平的老师都是懂得平衡,懂得相生相克的。他们既能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让学生学得那么死板,不至于陷入题海战术。”

温儒敏说:“有人以为,课改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生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是啊,在当下,和考试对着干只能一败涂地,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细细想来,当前教育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把责任完全归责于考试。其实有些考试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我们可能太绝对化了,太极端化了。我们相信辩证法,但是,一旦实践起来,可能就有些偏差了,容易出现“极致”了。

“从历史和现实看,有什么样的测试方式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和教学,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这是客观事实,正如现在新的教育代表人物英国人尼尔曾经无奈地说:“显然,只要考试存在,它们就是我们的主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尽最大可能求得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的“相生”之处。假如你现在要一些专家和学者去研究和实践与考试无关的教育教学,也是不合实际的。既然不合实际,那么我们就要来一些实际的行动。在考试这种大环境下,来改观我们的现状,来改良我们的理念,来改善我们的一些方法方式。语文分享教学,就是从人的角度、教育的角度和语文的角度出发,求得在目前教育教学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绽放个性,乐享生命”。而对于“相克”之处呢?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语文考试当然也需要改革!因为改革而得到大同,我们乐而从之。

笔者曾在一高三早读时发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笔者认为也是“可怜巴巴的现象”——有的高三毕业生,还在不断大声拼读汉字,大有拼读英语单词的架势。笔者感到,这些学生有时把一个汉字叫得简直十分乏味了。对此,我很是摇头笑笑而给予否决。语文哪能这样学下去呢?即使为了对付语文高考的字形辨别题。与此相关的情况也是大有人在,君不见:现在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做大量的阅读训练,而高三学生却在改错别字,做汉语拼音;越来越多得小学生在诵读古诗文,而高三学生却在恶补名人名言。这些怪现象,不能不说不是考试惹得祸。

“当考试成为筛选最重要手段时,考试就从手段升格为目的,尤其是与获得文凭有关的校外考试(如高考)”因此当我们的语文考试成为语文学习主要目的时,教学中一切工作便以此为旨归,试题的导向功能也就是不可避免。因此,我们语文分享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试题的导向功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导向功能,使语文分享教学朝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向前进。为求得大同的出现,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字音和字形放在文本中来熟记和理解,在学生记忆理解时,引导他们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等,让他们的多种感官相互配合。在背诵名言名句时,我们不让学生去生吞活剥的一句句的死记硬背,而是引导他们回归文本,虽然这样看来好似要多花时间,其实不然,因为这样背诵,不仅理解了文本,而且因为是理解记忆而会难以忘却。特别是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明白,背诵名人名言,不仅仅是为了高考那几分的默写,更主要还是能够被自己所用,比如在交际张口就来,比如在阅读快速理解、快速作答,比如在写作中能够文思泉涌、文不加点、信手拈来且妙笔生花。

当然,语文考试的试卷也可做相应的改革。比如:针对以上讲到的苦背字形和苦背名人名言的现象,笔者认为,语文试卷只要稍作改良就可以带来语文学习方式的随之变化:第一,字音、字形或者不纳入考试范畴,或者改变题型方式,比如把字音、字形纳入一句话、最好是一段话中考查,而不是仅仅列出四项词语,然后让考生找出错别字;第二,现在语文高考试卷,大部分都是上下句式的默写或者是提示性默写,这样纯粹就是要学生背诵所谓的名人名言,其结果是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意思都没有弄懂,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这种考查方式,变上下句式或提示性的默写变为整段默写——把需要默写的几句话放在一段话中默写,因为是整段默写,完全可以避免学生一句句的背诵,遵从“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规律,请看下面三种默写题型:

[if !supportLists]A.[endif]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3)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4)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生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6)             ,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8)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B.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一,5分)

 (1)“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其语言的明显标志之—就是大量使用“兮”字,比如屈原《离骚》中的“         ,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湘夫人》中说“             ,洞庭波兮木叶下。”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            ,复驾言兮焉求?”唐宋诗文中也有一些使用“兮”的句子,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           ”,苏轼《赤壁赋》中的“桂棹兮兰桨,            ”。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境界,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          ”,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           ,          ”,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执著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是一种在学问、事业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C.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一,5分)

  (1)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⑵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亦崎岖而经邱。           ,          。善万物之得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笔者认为,就以上三种默写题型而言,B比A好,而C比B好。因为A容易让学生落入死套,而B可能因为难度增加,而增加了学生学生的负担,当B不失为锻炼学生理解记忆的最好方式,可以用在竞赛型的试题中。C呢?他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背诵的效果,而且因为难度不大,且又不会酿成学生机械记忆的恶果,因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默写考察题型。

学习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方式,是一种追求人生前进的动力途径。学习可以带来生命质量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净化。而考试只是一种评价的方式,一种选拔的方式。现在只要我们一提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我们已经把学习和考试扯到一起,难以分清了。要知道,其实,学和考本来不是一家。

面对中考、高考,我们就非得死打硬拼硬灌吗?这种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因为种种原因而根深蒂固,以致演变成自古华山一条路——硬拼。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教育方式,只会事倍功半。笔者同意书山有路勤为径,但不同意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勤也不是不动脑筋硬拼。千方百计寻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不是儿童没有学习天性,而是师本的教育思维的确在斫削着他们的学习天性。”我们老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好的条件好的环境,让他们好好地学,有效地学,学得充实,学得实效,学得轻松愉悦。俗话说要说:学得好,考得好。只要让学生夯实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提高了素养,以不变应万变,管他试题怎么出,还有什么考试考不好的呢?

现在一旦学生语文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有人就把责任推到考试上。其实考不到分,剔除临场发挥的因素,成绩与考试本身无关。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学得好,何愁考。是啊,很多同学语文考试不行,是因为语文学习不行。因此我们与其抱怨考试,不如在学习上多下工夫——实施语文分享教学——在个性化中学习语文,在乐享中学习语文,追求生命的本真,追求语文的本真,得此道者,何愁考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分享教学·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