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孩子学习这个问题上,很容易矫枉过正。
有的人认为学习很重要,只要学习好,上名牌大学,就可以有好生活,其他的都可以忽略。
有的人认为学习不重要,只要快乐成长就好,学好学差都无所谓,哪怕是班级的最后一名,也没什么关系;
还有的人本来也认为学习没那么重要,可是看着周围的环境,大家都你追我敢的,也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也跟着盲目追赶。
以学习成绩来判断一个人将来是否能过上好生活,有好人生,这事谁也说不清楚,也是无法验证的事情。
我们无法验证,如果一个人的童年不过这样的生活而过那样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人生,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一切不可能重来。
无法确定的知道学习与将来的关系,但是又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对我们是一种考验。
到底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真是纠结啊!
看到孩子每天这么累,压力这么大,也很心疼,就想着放松一点,学习又不能决定一切;
看着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好的时候,就想着逼着他多学习一点,不学习好点,将来哪里有机会啊?
那到底该如何看待孩子学习呢?
成绩好并不一定就能代表什么,将来也不一定有好前程。多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最后也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生活幸福。也有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最后由于不堪重负,最后跳楼自杀。
这样的看法,从结果论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但是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却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那么他的学校生活也会受影响,对孩子的个性成长,品质培养都有一些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最大的影响是是孩子的自信心不够。
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进入学校,学校就是孩子们的小社会,社会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的必要功课。
这一时期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评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标准。
而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力、专长和看法,所以学校这个小社会是为孩子提供最多评价的场所。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学校场景下的社会比较开始慢慢的对孩子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父母有没有刻意强调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孩子会自动采用社会比较来确认自己在班级,学校的位置。
社会比较对孩子的不利影响之中,最严重的是损害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向下的社会比较,即和明显差于自己的那些人进行比较。
向下的社会比较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通过和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孩子能够确保自己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自己的成功形象。
但是这样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由于现在学校的评价参数主要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对那些学业上不是很突出的孩子,来自家庭的正面评价和肯定,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既然社会比较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来帮助孩子,在社会比较中获得自我确认呢?
虽然从我们成年人的角度和经验来看,学习成绩这事和孩子的将来生活好坏,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认为孩子的学习这事不重要。
孩子的学习这事很重要,不是因为学习好就会有好人生,而是因为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勤奋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获得自我确认。至于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尽力就可以了。
所以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重要性聚焦在,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品质,培养了孩子的哪些能力。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形成勤奋的品质。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应对由父母、同伴、学校以及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而付出努力。
这一时期的儿童获得的勤奋感对他们的将来有着持续的影响。有项研究表明,那些儿童期最勤奋、最努力工作的孩子,成年之后在职业成就和个人生活方面也是最成功的。事实上,儿童期勤奋与成年期成功之间的关系比智力或者家庭背景与成年期成功的关系要密切的多。【《发展心理学》】
而且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说到了18岁,孩子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有了。能力是从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中培养锻炼出来的。
而学习恰好是孩子在童年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论学习的结果如何,但是学习的过程正是锻炼孩子能力的好机会。既然学习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那我们就好好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能力。
当然学习只是培养孩子勤奋品质和能力的一个方式,还有很多其他手段,比如,坚持参加一项体育项目,坚持某种兴趣爱好等等。
不管是哪种方式,最终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信念是,通过持续的努力,我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我有能力在某件事情上做的比其他人更好。
这些都需要我们和孩子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