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漫长的观影生涯中我发现了一个关于关于续集的通病,那就是只要首集大火,那这片子的续集多半要完。
显然,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一季横空出世之后持续走低,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9.3,第二季8.6,而第三季播出之后骂声一片,目前豆瓣评分已经突破5分,达到了4.6分之低。
在我看来,第三季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团队对美食根本一无所知,却试图向节目里面掺杂太多的私货。
作为一个近三年大概摘掉过40颗米其林星星的业余美食爱好者,我必须得说一句,第三季里导演对美食体现出来的无知是令人震惊的。
比如水盆羊肉,本来是渭南这边的传统小吃,结果在片子里被说成了坊上的回民小吃,简直荒天下之大谬。
这就好像你拍个豆汁,非要跑到天津的一家永和豆浆里,指着这个说正宗一样。
不仅如此,导演在没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兢兢业业的向片子里掺杂了一大堆私货:什么工匠精神,什么传统文化,什么乡贤礼数,什么药食同源,一股脑的都被扔到了片子里。
假如第一部是红烧排骨。
那么第二部就是东北大炖菜,家乡味儿,也没毛病。
到了第三部,海参鲍鱼、泡菜羊肉、花椒牛至、鱼鳖虾蟹都扔进去了,导演一尝——这口味太淡,又倒进去两罐咖喱。
他以为这样出来的是一锅佛跳墙。
可怎么看这东西都在往泔水的方向靠拢。
于是就玩砸了。
之前看某人的影评,说中国导演有个通病,他觉得自己老老实实的拍个片子,讲好一个故事是不行的,一定得在片子里凸显一个大主题,搞点什么爱啊,什么情怀啊,什么阴阳相升啊这种东西出来,美其名曰主题升华。其实这就是上中学的时候做阅读理解走火入魔的后果,非要在鲁迅家院子俩的两颗枣树上看出来点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等到了自己搞作品的时候,又担心观众看不出来,干脆把自己这点思想掏出来让演员喊一喊,甚至打个大字幕出来,告诉观众——我可不是那一般人,我是掌握了爱/匠人情怀/传统文化之精良的导演,跟普通导演逼格不同。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你往里面加料,你想把片子升华了,可你的认知水平跟知识储备够么?
从这部片子里体现出来的东西看,也就是个朴素田园反工业主义者的思想水平。
可你手里用的器材还是现代工业造物呢啊!你怎么不说回去用胶片机拍?你机器炼的泥没有人性,你机器造的摄像机就有人性了?
要我说,干脆你手作一CMOS,不然别的环节都匠人了,就您手里这家伙还受到现代工业的荼毒,片子有毛病明显是在您这啊。
我没事写点小故事,写来写去,我发现两个特别有意思的事。
一个是没事别总想着升华,想体现什么思想、凸显什么精神,你就先老老实实讲好一个故事得了,这玩意是基础。
再一个,是你要真想加料,想掺杂私货,加一点进去就得了。加的太多你未必把握得住。搞成乱炖,最后没人救得了你。
咱们看看地球脉动。
那么宏大一主题,要真想塞,能塞进去多少东西?
可人家愣是克制住了,最后跟你讲了讲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第六集里结尾就几句话“the ingenuity with which we continue to reshape the surface of our planet is very striking,but it's also sobering.It reminds me of just how easy it is for us to lose our connection with the natural world.Yet it's on this connection that the future of both humanity and the natural world will depend.It's surely our responsibility to do everything within our power to create a planet that provides a home not just for us,but for all life on Earth.”主题稍稍升华一下,剩下的我不说了,点到为止,你自己想去吧。
把精力集中在主题跟细节上,而不是逼格跟情怀上,这才是个正确的路子。
估摸着要是让中国团队来搞这个,得先塞进去一吨的环保情怀,然后是老祖宗天人合一思想了解一下,一带一路了解一下,美丽中国了解一下,田园牧歌了解一下,传统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了解一下。
然后崭新的一部烂片就出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