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进行教师专业学习的基础,是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修习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我们以后了解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并顺应学生发展需要,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心理学。

自己作为师范院校的一名学生,既要掌握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并形成良好素养,又要能够利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服务。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自己对这门课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就结合心理学的课程内容来说说其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差异性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的个体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一方面从群体的角度看,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有些是个体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些人喜欢独处,有些人乐群好动。我们经常会听到大人们说“谁家的小孩子六岁就能背唐诗三百首了,谁家的孩子十几岁了还不会背唐诗三百首”,诸如此类的话语,所反映的不正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吗?也有一些词语“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就是个体发展速度快与慢的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针对差异性这个特征,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点去教导学生学习: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此来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年学习发展计划;对于某个学生在某个学科表现不好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该学科的坚持学习,并告诉学生即使现在学得不好,但是不代表以后也学不好,同时,我们也要适当地表扬学生其他学得好的方面,给学生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们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育成绩欠佳的学生,可以有高尚的道德,不擅长表演的学生,可以有高超的劳动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其中的一个方面,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是很关键的,我们要让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堂上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利用“注意规律”了。注意规律分为无意注意规律和有意注意规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一般是强度大、新颖、生动、有趣和运动变化的刺激物。在教育教学中,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那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利用无意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1.优化教学环境。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2.注重教师仪表行为。教师着装服饰要自然大方,不宜过于耀眼。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每天的着装在我们看来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看到它走进教室,我们的瞌睡虫都跑光了。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得体大方。3.注意语言技巧。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音量适中,抑扬顿挫,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能引人入胜,并辅之以适度的表情和手势等。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多种方法灵活地作用,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利用有意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更好地去学习。任务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完成任务的愿望就会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该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并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另外,要培养学习的间接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才会愿意去学习。此外,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借此来引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想要去刨根问底,也就愿意学习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去运用注意的规律。

以上便是我对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意义的一些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