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退市后的三种命运

瑞幸退市后的三种命运_第1张图片

  文/林晓晨

  来源:阿尔法工场(ID:alpworks)

  在底牌未掀开前,瑞幸的前途依旧扑朔迷离。

  退市当天,瑞幸咖啡的经营看起来一切如常。

  6 月 29 日上午,北京朝阳区 CBD 商圈的万通中心门店,在 15 分钟的时间里,有超过 20 人进入门店点单,还不包括配送人员送出的外卖。

  在商圈的另一家门店,10 款新品“纳瑞冰”已经开始售卖,这是瑞幸夏季新饮品投放计划的一部分。在吧台后面,身穿蓝围裙的咖啡师的动作一如既往,只是并不愿意回应关于退市的交谈。

  看起来,瑞幸官方所承诺的“4000 多家门店将正常运营”成为了事实,一切迹象都表明,瑞幸的线下经营没有受到退市风波的影响。

  在被迫解除上市公司身份后,暂时蛰伏,可能是瑞幸咖啡当下不多的一种选择。

  然而,瑞幸未来由谁继续引领,尚未可知。

  01 博弈董事会

  6 月 19 日,瑞幸发布公告称,将于 7 月 5 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讨论事项包括解除董事长陆正耀的董事任命,解除黎辉、刘二海的董事任命。

  一周后,瑞幸又突然发布公告表示,将于 7 月 2 日召开董事会,考虑关于董事长陆正耀的辞职提议。

  第二份公告称,董事会多数董事将根据特别委员会呈交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向陆正耀提出辞职或免职要求,且特别委员会将根据正在进行的内部调查得到的文件和其他证据,以及对陆正耀在内部调查中配合程度的评估做出建议。

  然而这项提案却因未获得三分之二多数票,而被否定。陆正耀继续担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

  瑞幸于 7 月 5 日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则是由陆正耀控制的家族基金在 6 月 19 日发起的。它将对是否解除董事邵孝恒、黎辉、刘二海和陆正耀的职务进行投票讨论。并同时讨论任命 Ying Zeng、Jie Yang 两位新董事的决议。

  在这份公告中,陆正耀虽然进行了自我罢免,但根据最新股权信息,目前陆正耀持股 25.75%,拥有 29.98% 的投票权;瑞幸前 CEO 钱治亚持股 16.60%,拥有 19.32% 的投票权;陆正耀的姐姐 Sunying Wong 持股 9.72%,拥有 12.17% 的投票权。陆正耀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是瑞幸咖啡的实际控制人。

  7 月 5 日,瑞幸咖啡于当日下午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会议投票通过了对陆正耀、黎辉、刘二海及 Sean Shao 的董事罢免议案。同时会议投票通过了增加 Ying Zeng 和 Jie Yang 两名独立董事。

  在此之前的 7 月 1 日,瑞幸咖啡发布内部调查基本完成的公告:除公布伪造交易的金额,公告还做出了对涉及造假的高管与员工的处分措施,包括解雇先前被停职员工在内的其他十几名员工及“纪律处分”。

  种种迹象表明,瑞幸咖啡正在终止与伪造交易相关方的所有关系,希望能尽快轻装上阵。

  目前新的瑞幸管理层,普遍拥有多年的实体商业经验:

  公司高级副总裁曹文宝曾在麦当劳中国担任 23 年管理工作;副总裁吴刚拥有 26 年的民航领域从业经验;瑞幸董事兼高级副总裁郭谨一出任代理 CEO,将负责整体操盘。

  CMO 杨飞负责品牌、营销、收益增长等板块,这几个月已见明显成效:瑞幸的折扣比例逐渐提升,调整了拉新策略,还悄然布局了私域流量。内部数据显示,瑞幸 6 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据一位接近瑞幸管理层的人士透露,目前瑞幸的用户数已接近 6000 万。

  02 废墟里的资产

  因为业绩造假丑闻,陆正耀构架的资本帝国大厦将倾,而在这片资本废墟中,依然有值得挖掘的资产。

  只要瑞幸还留在中国咖啡消费市场,任何玩家都无法对其视而不见。

  2019 年 5 月,成立仅两年的瑞幸咖啡,以中概股最快速度 IPO,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这背后是瑞幸无人能比拓展能力,瑞幸开店的速度和能力,放眼全国咖啡消费市场,无人可及,即使国际巨头星巴克也感受到来自瑞幸的压力。

  坦白来说,能够在成立两年就上市 IPO,除造假虚增的业绩外,更多的则是门店拓展能力的体现。

  像咖啡这样的消费行业,归根到底的企业竞争力还是区位优势,星巴克作为传统的“咖啡之王”,无论是品牌还是区位,其都有先发优势,任何其他竞争对手想要与他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这样的背景下,瑞幸依然逆风而起,核心因素正是超强的门店选址能力。如果要问瑞幸身上还有哪些是值得企业学习的?如何开店毫无疑问是最贴切的。

  曾经有媒体对瑞幸的门店选址进行过统计后发现,瑞幸的门店都是位置极佳的天然流量入口,呈现出极高的集中度,“一层”的占比达到了 63%,远远超过其他品牌。出现频率稍低的是“大堂”、“大厦”、“中心”,而“街道”、“商铺”的占比非常小。

  简而言之,瑞幸的绝大多数门店,都集中在商务写字楼和购物中心的大堂或一楼,对于线下消费门店而言,拥有好的位置是成功的前提,而瑞幸的门店资产无疑拥有这样的潜力。

  祸兮福所伏。瑞幸从美股退市,其实对于门店的运营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成立仅 2 年就完成资本上市,门店迅速扩张至 4000 余家,这样的发展速度本就过快。

  瑞幸前期布局的大多数门店都是极为优秀的区位,这些门店即使没有资本的扶持也完全可以产生不错的现金流。本质来看,像咖啡这种 2C 的生意,只要区位上佳,不盲目追求增长,稳定获利还是不难的。

  退市之后,没有了业绩压力,瑞幸完全可以将注意力放到门店经营上,有大量的时间来去劣存优,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竞争力。

  正是这种价值,使得瑞幸的控制权,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03 退市后的三种可能

  商业世界的一个精彩之处,就在于事态的波折与多变。

  瑞幸在成立 18 个月后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最闪耀的那颗新星,13 个月后,它又黯然退市,成为投资者规避的对象,但谁又能轻易给瑞幸的未来画上一个句号呢?

  从目前来看,瑞幸的未来无外乎三种结果。

  其一,黯然破产。管理层与投资机构的股权争夺旷日持久,一地鸡毛,瑞幸的业绩一落千丈,最终破产。从事态发展来看,双方对瑞幸的资产都极为重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尽管从美股退市,但瑞幸的核心资产并未受损,经过去劣存优,其实这些资产的质量是有所提升的。单从运营角度来说,拥有稳健现金流的瑞幸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

  其二,资产包装后重新上市。当瑞幸的股权归属被确定后,很有可能进行经营优化,可以重新选择难度较低的港股上市。这样前期被“埋”的机构股东也有退出的机会。

  在问题管理层全部出局后,新管理层一定不会放弃来之不易的瑞幸,很有可能在经过资产优化后,重新包装入市。在港股市场,现金流好的资产是很受追捧的,瑞幸借助港股重新焕发第二春并非难事。

  其三,被巨头公司收购。实际上,瑞幸造假事件刚爆发之后,马上就有国内零售巨头接洽收购瑞幸股权。对他们来说,造假虽然对瑞幸的品牌有很大损害,但资产价格同时也雪崩了,不失为一个抄底的良机。

  从重置成本的角度考虑,低价收购瑞幸也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情。毕竟不管是谁,要在中国核心商业区域一下子开出 4000 家店,都是非常困难的,还不如直接收购来得划算。

你可能感兴趣的:(瑞幸退市后的三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