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这个词被我们用的越来越多,其实简单的说,就是更“宏观”的意思。不过纯粹用宏观来表达,也不足以完全诠释维度的基本概念。
我们通常的理解是:点是0维、线是1维、面是2维、体是3维。
从思维的角度理解:只究对错的思维是2维的。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两个将军去买盾的故事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从个人的方向上看那个盾,一个将军看到的盾是金色的;一个将军看到的盾是银色的。
当我们看到过盾牌正反面的时候,就具有了3维甚至多维的认知。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会使用2维的认知去做评判呢?
因为我们怕当下的某个决定和或者已经发生的现象,会注定未来一个不好的结果。而忘记去尊重人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当我们用3维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思维模式就涵盖了2维的认知。我们就知道了“对”或许是个警示,“错”其实是个鞭策。
生命“或许”是以线性的方式行进的,但是我们每天都在“预演未来”,未来的那个不好,是我当下的错误决定的,于是我们每天生活在焦虑中。因为我们对未来有无限大的期望,所以当下所有的决定,都要100分,满分才能填满我内心的焦虑。如果不满分,我们就会动员所有的力量去关注那缺失的1分是如何造成的,以填满我内心的焦虑。
有的家长说,他如果考了99分就好咯!但是当你看见1个,甚至多个孩子的同学都考了100分,你对一分的差距,依旧是焦虑的跨度。
当我们用那个可以无限美好的将来,来考量过去和当下。我们除了愧疚和焦虑,还有什么?
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式不仅仅从宏观的层面去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够从微观层面洞察事物所处的发展状态。
学校教育是以一个模式套用任何人的方式进行。它无暇顾及每个人的天赋和要求。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追求的标准是无差异化,但是即便是学校教育用这样的标准也永远无法造出100个总统,更无法造就出100个第一名。所以家庭教育是独自面对孩子个体的一个团队。如果我们依旧以学校教育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就是把孩子的所长压短,所短拉长。一起造就一群一模一样的瓷娃娃。
我们都会说:“家家有本念的经”,但是不会说:“每本经都很精彩”。其实就高维度的思维模式来说,确实每本经都很精彩。
我们会说,我们家的故事都足以写一本书了。但是你以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别人的书,那都是故事。而自己家的书里,都是事故。当我们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孩子又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时,我们就会感觉到失败。这个失败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是庆幸,发生在自己身上是痛苦。
洞察因果是超越二元才能获得的,站在2维的世界里,面对的都是2维的其中一个结果,只有超越2维。我们才真正认识,在生命的整段线性的时长里,是以为震荡的方式行进的,而且它必然遵循整体和每个个体的规律。你拥有足够的维度,不仅仅可以洞察此刻的对错,更能够以你高维度的认识,不拘泥于当下细枝末节的对和错。引领和支撑孩子一直前往他天赋所在的价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