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可理解性输入的支点

本文选自执象的英语学习地图,点击蓝色字体,或者百度搜索书名,即可在官网里免费阅读。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些学习者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错觉,只要每天播放英语,不管是什么内容,坚持个把年,你的英语就无师自通了。这个类似于玄学,问题是,你发现一年后还是老样子,说明这个方法不适合凡人。

我是个阅读爱好者,我拿阅读来做个类比,可能有点可比性,对于历史的入门读者,最好的选择不是一上来就硬着头皮啃历史学术专著,啃了也没用,要不你读个几页就放弃了,要不就是读完了,但一头雾水,浪费时间。比较好的选择可能是先看通俗的历史作品,或者一些比较符合史实的历史剧,先有个感性认识,然后慢慢过渡到历史学术专著。英语输入也理应如此。

我们回过头来看上述BBC的那个纪录片,给美国婴儿播放中文教学视频,完全不奏效,婴儿根本不知道你说啥,影响他的,只是好玩的画面和中国女老师。但中国老师与婴儿面对面教学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婴儿能感受到你是跟他说话,你的所有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在给他传递着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也能够被婴儿所理解。所以不被理解的信息,都是无效的,徒劳的。对于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

我前面也强调了,相对于婴儿,对我们成年外语学习者而言,可理解性输入不仅仅限定在互动交流中,更重要的输入是来自网络和书籍的听力与阅读输入。这个时候,我们主动控制或筛选可理解性输入的材料,方法就是对其进行难度分级。怎么进行判断呢,学界有个原则叫i+1原则,i代表你现有的水平,1就是高于你现有水平的难度,但这个原则比较难以测定。我们不妨这样来处理,阅读的话,就是一页内容不超过五个生单词,或者五个左右,大原则就是读起来不费劲。听力的话,不宜有过多生单词,可以出现若干新单词,总体判断还是听起来不费劲。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还要处理的是词汇的问题,我这里稍微展开,详细的论述后面的章节会具体铺开。前期乃至到达一定水平,我还是建议精听,有意识地去记录新词汇,为往后升级听难度更高的材料做准备。

关于英语学习,有个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学英语最快速的方法,或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国外呆个一年半载。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可能只对英语水平本身就不错的那类人群有道理而已。我们知道,国外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你语言输入的频率和时间问题,以及语言的高语境化,就是整个场景是真实的,即时的。这样看来,量无疑是达到了,但是对于基础差的人群而言,质方面基本是不合格的。因为大部分的语言输入都是不可理解的,等于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主动制造可理解输入的话,英语基本学不好,就算学好,也是极其缓慢和低效的。

英语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发力。客观因素就是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必须是可理解的,换言之就是语言大部分能听懂的。当然,语言环境完全可以自己创造,互联网时代的英语输入渠道已经很多了,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听力和阅读材料都是数不胜数的,只要遵循难度分级的原则,语言环境根本不成问题。

另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良师指导。英语跟中文的语法规则很多地方完全不一样,深层语法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学习方言就相对容易,起码它的深层语法规则跟普通话是一致的。并且,如同我在引言里说的,成年人已经丧失了,像幼儿靠直觉就能学会一门语言的能力,所以只能依靠儿童所不具备的强大认知能力来高效学习语言。正因为如此,也由于中文跟英文的巨大差别,学习过程中肯定充满困惑,所以必须要有良师的指导,否则走弯路的概率会很大。

主观因素比较好理解,就是必须自己的主动学习。即使如此,这里也会产生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跟一个英语高手学,最后肯定能像他那样厉害。我上面说了,英语学习必须要有良师的指导,但良师也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最后执行的,还是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2.2 可理解性输入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