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拆分阿里云了

浏览器的陈年旧事

    第一个Web浏览器  出自Berners-Lee之手,这是他为NeXT计算机创建的(这个Web浏览器原来取名叫WorldWideWeb,后来改名为Nexus),并在1990年发布给CERN的人员使用。

    1994年,网景通信公司推出了代号为“Navigator”的网景浏览器1.0,随后迭代版本迅速占领浏览器大部分份额。这公司一看浏览器业务这么好,那干脆试着做一个操作系统得了,微软意识到网景通讯公司对其操作系统和应用市场的威胁,立马收购另外一家浏览器公司,在其基础上开发了Internet Explorer。

    

    1995年,IE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发布掀起了“浏览器之战”。1996年,网景公司的Navigator浏览器所占有的浏览器市场份额达86%。此时微软公司开始将IE浏览器整合到OS(操作系统)中。

    微软的操作系统和IE浏览器捆绑销售,想想当时的场景,安装一个微软的操作系统没有浏览器,还需要再花钱买一个网景浏览器软件安装在电脑上才能上网,尽管网景浏览器很好用,但这样也很麻烦。微软操作系统中直接带有浏览器,试问还有谁愿意去在花钱买个浏览器软件?所以IE立马占领了浏览器市场。

    1998年1月,网景与微软IE浏览器竞争失利以后,为了挽回市场,网景通信公司公布旗下所有软件以后的版本皆为免费,并开放网景浏览器的源代码,成立了非正式组织Mozilla,自此Mozilla浏览器开始登上舞台,知道后来的FIrefox出现,这是后话了。

    

    尽管Mozilla、opera浏览器很好用,可微软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很大,造成其他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一直不变。2003年,微软宣布不会再推出的独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会变成视窗平台的一部分。即使这样,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在2005年达到近90%的市场份额。

    IE坐在份额第一的头把交椅后,却一直不思进取,自己制作一套web标准,也不怎么支持html,javascript,css这些web技术的新版本特性,微软从ie6开始到ie8七八年间几乎没对浏览器做什么革新,大家都适应了IE,什么补丁、不安全、崩溃也不在意,也觉得浏览器就该如此。

    2002年以后的接近10年时间里,大部分互联网用户的浏览器体验没有提升,用户和开发者不得不面对糟糕的IE6。这期间互联网飞速发展,IE6就是开发者和用户的噩梦。

     如果不是Mozilla和Firefox的坚持,以及谷歌Chrome的出现,我们现在还在享受着20年前的IE6.

    微软为了维持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利用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采用免费+捆绑的策略,扼杀了市场上的浏览器厂商和潜在的操作系统竞争者。

    这10年里,PC操作系统几乎没有竞争,浏览器几乎没有竞争,也没有创新,消费者失去了良好的体验和可能的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体验,OS和浏览器市场也几乎陷入了停滞。

   利用垄断和生态优势,采用免费或补贴策略,能让一个公司商业成功,但最终让一个行业和用户受损。

    这也是中国IT和互联网行业的困境。

中国IT互联网市场赢者通吃

    快的和滴滴凭借阿里和腾讯支持的上百亿补贴,扼杀了市场所有的竞争对手,继而快的和滴滴合并,互联网租车市场出现垄断从业者,随即出租车送券逐渐取消,专车送券流行。而快的和滴滴要抽取专车20%的费用。

    未来,它可以凭借垄断地位,提高租车的费用,降低司机的收入,来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而因为垄断地位的形成,消费者也好,司机也好,将无法抗衡,这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现在你用滴滴比马路上拦出租车便宜吗?以后呢?

   淘宝用阿里巴巴挣到的资金,以免费干掉易趣等竞争对手,而当淘宝掌握了绝对垄断地位,它也可以不断提高商铺费用,提高代理费用。而供应商无力抗衡,而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要不是京东拼多多搅局,网上商户交给阿里的费用只多不少。如果正常纳税,算上快递费,网上购物真的还会比超时便宜?

    在市场上竞争,优秀者脱颖而出,获取最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性市场地位,看起来是公平的市场法则。

    但如果从竞争一开始,有一方就拥有近乎无限的资源和生态、品牌优势,再辅以长期低价,拖垮其他竞争对手,进而形成垄断地位,而且这一方还有免费开局赢了收费不断涨价的先例,那这种竞争真的是公平,这种循环真的是良性,这种行为真的有益市场和用户吗?

   

阿里云的崛起

       

    阿里云虽然2009年9月才成立,但自称2008年10月就开始研究飞天了。这两年在干什么呢?研究分布式文件系统,类似于Hadoop,这也是马云的理解,云计算就是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而那时,王坚博士的梦想也是搞一个各方面超越Hadoop的分布式系统,无论性能还是规模。

    在2011年7月官网上线前的2011年年初,与万网合作在万网的平台上卖云主机。应该说这时,阿里云初步具备产品形态。这中间的研发有两年多的时间,期间包括阿里人自己所说的推倒两次。因为Hadoop重构版毕竟只是个分布式存储系统,内部刚开始肯定是没人用的,外部也没有产品形态可以商业化,也不符合主流的云计算产品形态。但没关系,做的早,多改两次就好了。

    阿里云2011年7月上线的时候,中国最早做云主机的云快线就已经关门大吉了。碰到的竞争是同期上线的盛大云,但偏偏盛大此时财力大不如前,老板陈天桥在战略和耐心上不足,盛大云仓促上线,盲目迷信国外,产品和运营一塌糊涂,一次磁盘事件(欲了解历史,参考中国IaaS产业年度点评2012,在公众号前面)之后,就一蹶不振,销声匿迹了。

    举个例子,盛大云的中高层和产品经理竟然不知道双线,不知道BGP,还不知道备案,那还搞个毛云计算啊?这是中国的国情。

    其实,此时的阿里云和盛大云差距也不大。但阿里云的背后和盛大云的背后,那差距就大了,不在一个级别上。

    

    首先是战略重视和资金够雄厚,俗点说就是有钱。阿里可以用多个团队开发一个项目,都不满意还可以推到重来再来一次,今年不行明年后年可以接着来。起码做事情不至于过于着急仓促。盛大的规划就比较短,第一年必须有收入,第二年必须盈利,这样的短视,在云计算市场注定是要出局的。阿里,肯定是有市场分析团队的,对云计算市场多少有认知,更重要是王坚在阿里高层和马云那里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其次就是,入局早。当然,书要是在IT互联网巨头里算早的。这一点确实是阿里的前项,不能说阿里看到市场趋势是最早的,因为其他中小公司还有,包括世纪互联的云快线、盛大云、Ucloud、网银互联linkcloud。但阿里是巨头里最早看到机会并且下场的,腾讯还在稳坐钓鱼台,百度还在搞框计算和云盘,华为还在犹豫的早期,电信还在想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三就是,阿里背后的生态已经够大。这一点其实也很重要,它意味着很多:品牌给人天然的信任,大公司的东西嘛,总不能太差,出问题也能找到人吧;阿里集团的IDC基础设施已经经过其他业务千锤百炼,在BGP带宽、IDC运营上,国内领先;集团下面有个阿里巴巴2009年收购来的万网,这个值得单独说。

    万网当时在IDC领域的地位,特别是在域名、虚机的地位,如同今天阿里云在云计算的地位,那就是老大。

    

    阿里巴巴为什么收购万网呢?看中了万网的客户群,里面有数十万中小企业数据。在最终万网在阿里巴巴旗下没有多大作用,因为万网的客户和电商的重合度并不高,企业规模可能也不大。

    但阿里云合并万网价值就不一样了。首先是上百万的注册用户,几十万的活跃用户,以及这些用户在万网的业务:域名、虚机、托管、邮局。这全是云计算的目标客户。如果考虑到当时云计算的发展阶段,这也是最精准的目标客户。因为更大一点的企业,当时还处于观望期,需要时间教育和了解。

    有了这些用户和业务基础,阿里云的云计算业务就有了小白鼠,这些业务很快就被搬上了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更有了最核心的潜在客户群。

    当然,还有万网的IDC资质、备案体系、运营运维经验,以及十几个B的IP。上述条件的任意一项,给一个公司去做,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都是要钱要时间的,阿里云瞬间得到。当然万网没有战略眼光,没有筹集资金转型云计算服务商,或者没那个实力做转型,那是万网的问题。  

    

    阿里收购万网的时候,阿里云还没有成立。而且收购的目的和云计算也没有一丁点的关系,收购的目的是让阿里巴巴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链条上延伸。

 

    收购万网,基于马云最初的一个设想,即把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平台,为中小企业(即小B)提供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淘宝为阿里巴巴上的“B”提供消费者,万网、阿里软件等企业为阿里巴巴上的“B”提供软件工具与服务。比如投资shopex,做软件的,万网,卖域名和虚机的,两者结合,开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新形式。

 

    马云的设想是传统企业涉足电子商务,通过阿里巴巴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万网提供域名并为其定制网站;阿里巴巴、淘宝网及淘宝商城为其对接用户;支付宝提供结算服务;一淘作为入口为其推荐并输送流量。

    这笔收购,并不是阿里有战略能力,看到万网对云计算的助力,也不是阿里云自身的实力强大到能并购万网。实际上,当时的阿里云除了钱和人,什么都没有。万网当时什么都不缺,只是缺一个前景和大规模做云的钱和人。

    这笔收购,是阿里的生态足够庞大为阿里云提供的助力。至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这些阿里自己的业务,为阿里云提供的业务收入上的支持、客户导入上的支持,那就更不用说了。

     后面的发展就不说了,可以参考本号历史文章《云计算演义(11)为什么阿里云不及格?》。

    现在我们都知道,阿里云现在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垄断者。

    

    IDC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公共云市场排名数据,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场份额环比上涨至42.8%,进一步拉开与追随者的差距。同期,腾讯份额11.9%,中国电信9%,华为8.2%。

    根据Canalys的数据,阿里云以46.4%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一。

    不管什么数据,阿里云以接近50%的份额垄断中国云计算市场。

为什么要拆分

    

    第一,我们并不认为阿里云代表着最高效的资金、人才利用。从上述分析可知,阿里云有着各种外部资源加持,做到甚至超过这个市场份额几乎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阿里内部的同学可能会反驳,我们也很辛苦也是亚历山大啊,我们能守住这个市场份额也是拼死拼活卖命赶出来的,这写营收都不是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坐等出来的。对部分阿里云的同学来说,此话不虚。但是,凡事不要只看到自己,还要看到别人,自己比别人拥有如此之多的资源,还叫苦叫屈,那别人呢?

    第二,允许阿里云维持国内的垄断地位,我们需要中国公司走出去,在国外攻城略地,没有直接关系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假命题:在国内垄断没什么,多赚钱点,可以有钱去国外开拓市场,以后多挣国外的钱嘛。

    

    阿里云现在份额全球第四,但阿里云并不是一家完全的全球性公司,它的95%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国内业务和中国公司出海,拓展欧美地区的业务经过尝试已经放弃。另外一个是,在国外发展业务并不必须要在国内挣到很多钱。传音控股、小米、oppo并不是用国内赚的钱去补贴国外竞争,有的产品和公司甚至只在国外照样可以活得很好。

    简单说,是否在国内垄断挣大钱,与是否能在国外开展好业务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公司,没有一毛钱关系。

    第三,客户信息和隐私保护面临的风险。阿里巴巴虽然庞大,但毕竟只是一家公司,而阿里云从事的公有云业务是要服务千千万万加不同行业的不同公司的。阿里云的业务如同水电煤公用事业,但如果阿里云不够独立,那么阿里云的客户,如果与阿巴巴系或阿里生态公司存在竞争,客户业务相关的信息和隐私,如何保护是个大问题。

    前期可能是阿里企业各业务给阿里云输送业务倾斜政策和潜在客户信息,后期可能是反向的。因为在一个集团公司下,这种信息共享不仅是很容易的,甚至是公司强制要求的。想想阿里的业务中台,阿里的数据分析数据打通数据共享,客户的发展在阿里云、阿里巴巴旗下企业,某种程度上,在阿里生态企业面前,可能是裸奔的。

    第四,与阿里系存在竞争或潜在竞争的客户可能处于不对称的劣势地位。某种程度上,这和第三点有关。

    比如阿里云的一个客户从事与阿里旗下某业务存在竞争,阿里是可以通过客户的基础设施规模和PaaS调用情况,清楚知道客户的业务规模的。如果客户做了一系列运营活动,阿里云也是可以从基础设施的情况推断出运营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效果。如果这样,对阿里云的客户当然是不公平的。

    即使现在与阿里旗下业务还没有竞争。但是,阿里旗下有很多创新部门、投资部门。如果某个业务展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阿里云是很容易监控到的,那么阿里云的创新部门可以学习取经模仿,投资部门也可以投资或者寻找类似标的,前者对客户不公平,后者对其他投资公司不公平。

    其中,最典型的是对云计算行业的打击。阿里对阿里云的全方位资源供给和补贴,让阿里云得以不计成本长期以低价开拓市场,这让市场的初创公司们得不到投资者的支持,因为没有风投基金或投资者,愿意在一个重资产重人力业务上,与IT互联网巨头打持久战。

    第五,阿里云的手已经很长了,加上阿里巴巴和阿里系,手太长了

    有人说:手长也是错?我手长是我的本事,是我自己争取挣来的。那还真未必,如果电商从开始就按正常交易收税,如果电商平台从开始就按商场对货物质量负责的要求来要求,电商能有如今的规模和利润?

    如果不是允许阿里把集团以阿里旗下所有业务的流量为筹码,采购来的带宽、互联互通、IP广播转给阿里云使用,阿里云能有这个网络质量和价格?没有了价格和网络质量、规模,阿里云能买得出去?

    什么叫禁止IDC资源层层转租层层转售?第三方IDC公司A把带宽从运营商买来卖给云公司B,就叫做层层转租,那阿里集团把带宽从运营商买来转给阿里云,叫不叫层层转租呢?即使最终合同还是电信和阿里云签。

    阿里云与智能体系的业务已经很多了,多到让客户害怕。

    

    阿里巴巴对中国企业的渗透率要远大于Amazon之于美国企业,阿里云的业务范围也远大于AWS,比如AWS不做域名注册和解析,也不做虚机和邮局,而也不做在线企业管理平台,而这些阿里云都做,甚至都具有领先甚至垄断性地位。而阿里巴巴对于一些平台上的企业的业务有或明或暗的要求,必须置于阿里云之中。而阿里云也从阿里巴巴获得了大量的潜在客户线索。同时阿里云收购的万网,掌握了中国半数以上的域名注册资料和解析,同样是一个潜在的垄断。

    可怕吗?你公司的域名、网站、邮局、在线销售、在线支付,甚至公司的打卡、在线会议都是通过阿里云(钉钉)进行的,如果要进行在线销售,无论大小都逃不过淘宝和天猫的销售平台。你公司的官网用着阿里巴巴的虚拟主机甚至自主建站,交易平台用着阿里云的云数据库和支付宝,ERP用着阿里的云主机,你公司的所有数字系统和数字资产都在阿里云上。这些产品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你的收入,这些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你公司的成本甚至盈利与否。

    以前只有淘宝的时候,所有做在线销售的都得交“淘宝税”,当然后来是“天猫税”,就算建立自己的在线交易平台也得交“支付宝税”,现在,无论你建立在线交易平台还是其他数字化信息化平台,你都得交“阿里云税”。还有能离开数字化信息化的个人和企业吗?

    而这个阿里云税是相当复杂的,一个域名、一个邮局、一个网站、一次API调用,都可以针对性调整价格。

    你做游戏很赚钱是吧?安全是你的命门,停一天损失可就大了,那安全定价我就刚好可以卡到你挣点辛苦钱为止,剩下的你就都买安全产品吧。你做人脸识别很赚钱是吧?图像识别API调用的阿里云的,那我就提高图像识别API费用,卡到你赚点辛苦钱为止。什么?辛苦钱你都不想赚了?正好,阿里系可以做游戏,可以投资一家公司做人脸识别项目。   

    很多公司过于依赖阿里云和阿里巴巴,对于使用阿里的产品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和满意的答复,也没有什么办法。有一个朋友是阿里云客户,域名被冻结,一直得不到答复,甚至不敢在群里公开抱怨,因为他的业务基本都放在阿里云上。

    说公司给阿里打工是轻的,阿里掌握着很多公司的命脉也不是耸人听闻。

    反垄断,不就是保护更多公司的利益,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吗?

总结

   

    关注过拳击或者搏击的人都知道,那都是讲级别的。比如70公斤级,80公斤级,各有各的冠军和排名。70公斤的人去打80公斤级的比赛,那叫瞎闹,最多叫表演赛。因为10公斤的体重差距,对于胜负有很大的影响,70公斤级的冠军未必打得过80公斤级排名10名开外的选手。同样道理,80公斤级的选手跑到70公斤级的赛场上,赢了所有选手,也没人会鼓掌。

    所以我们说,如果第一名是靠创新,我们尊敬;靠堆钱、垄断等不对成地位获取优势,我们不会赞颂。而后者,最终的结果,也未必能持久维持有时地位。

    我们来看微软依靠桌面操作系统的垄断,采用捆绑和免费获得非对称优势地位,打赢浏览器市场的战争,拖累10年浏览器行业发展和用户体验后,最新的局势。

    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确实在2005年达到90%的市场份额,但在2000年代最初十年不思进取,业界和用户是在看不下去了,先是Firefox获得增长,然后是Chrome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到了今天,微软依然是桌面操作系统霸主。然而,Chrome浏览器获取了69.8%的市场份额,Microsoft Edge以7.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只剩下领先者的十分之一市场份额。

    靠堆钱、垄断等不对成地位获取的成功,不仅于行业、于用户无益,于强行为之的企业本身,也是无益。

    鉴于中国的公司治理现状,阿里云作为一个法人独立公司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普通的拆分还不足以保证阿里云的独立运营,就如现在的蚂蚁金服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真的独立于阿里巴巴吗?

    需要的是将阿里云彻底拆分出阿里巴巴,从股权、管理、人事、财务上,成为一家信息透明、自主决策、独立发展的公司。

    不仅要把阿里云拆分出阿里巴巴,还要将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的明显分属不同行业的业务进行拆分。

    把阿里云的域名和虚机、云计算、应用(包括邮局和钉钉)分拆成不同的公司,避免跨界和绑定式竞争。每家公司的股权独立融资,比如每家公司,阿里占大约四分之一股权,运营商、重要的合作伙伴约占四分之一,机构投资者和公众各占四分之一。

    或许,此时的阿里云将发展得更好,更有战斗力,真的能到国际上攻城略地也未尝不可能。即使万一,被另一个云计算公司超越,那是阿里的损失,但却是中国云计算行业的进步和用户的收益,也未尝不可。

    是维护少数巨头的短期利益呢?还是构建更为公平、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维护更广泛的用户利益?我们别无选择。

    既然如此,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以此为始,构建更健康、更强壮的中国云计算产业!

参考:

鸣北林 《云计算演义(11)为什么阿里云不及格?

张年轮 《浏览器 发展历史》

张十三 《基金公司与支付宝决裂:都是垄断惹的祸》

转载联系文末二维码授权,并采用转载文章格式(公众号平台首页“新建群发”->转载文章)转载,转载后文首应自动出现公众号链接,原文内容的正文和二维码均不能删减,文末可增加不超过四分之一屏内容。未经授权或未按格式转载一律视为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时候拆分阿里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