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四次单身潮的一些看法

谈到第四次单身潮,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前三次单身潮到底是怎么回事。单身潮,我认为就像潮水一样在社会当中涌现了一波单身的人。前三次单身潮与当时的事件不无关系,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后离婚的人多了,知青返城后结婚的人少了,婚姻法修改后又是离婚的人多了,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结婚的人少了。每次单身潮的来临都是代表着人身自由的一次解放。比如说第一次单身潮,是将女性从男性附属的角色当中解放,第二次单身潮是将婚姻从属地当中解放,第三次单身潮是将婚姻从家庭经济当中解放,而第四次单身潮是将婚姻从生活必品当中解放。

胡sir常说现代的婚姻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生活模式,可以结婚也可以离婚,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婚。为什么很多人选择不婚,我认为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等,一种是不等。

现实上随着社会对于我们个人保障的提升,我们拥有了充分的机会以及资源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当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个人失败的风险是有限的,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能力以及资源的投机眼光。所以即使失败,个人也能比较容易当中走出来,通过努力走上另一条实现自我的道路。

但是社会对于婚姻家庭的保障是比较不足的,比如说我们的养老、医疗卫生、婴幼儿看护、幼儿园的普及、房屋的供给、家庭侵权的追索等等。这些只有在成家后才会产生的问题,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以及保障屈指可数。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社会现实会导致个人在婚姻家庭问题上面的裹足不前,也导致了个人对于家庭风险的虚张评估。举个现实的例子,生育问题是一个容易遇到的家庭风险,因为女性的孕期以及哺乳期是缺乏完全工作能力的,所以她需要找一个能在这段时间给予生活资源以及生活照料的男性,相信社会上面很多男性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风险在于之后职业生涯的延续,如果她的男人能够付费聘请一个全职保姆去照料婴幼儿,则有机会更好的延续她的职业生涯,如果没有则很有可能需要重新规划她的职业生涯,甚至成为一个全职太太。也举一个虚张的例子,婚房的问题是很多婚姻孵化的绊脚石,有和没有是一个问题,在哪里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会遇到一些有要求的女性,她们必须要找一个本地有房在老城区的男朋友,其原因就是老城区的学位比较好,对孩子以后的就业有帮助。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但是需求时虚张的。如何判定一个需求是否虚张,我们先要看看引发这个需求的原因是否现实存在的。她连男朋友都没有就想孩子的就业问题,属于在假设之上的假设,所以这个需求属于虚张的。为什么她会有这种虚张,我认为更多的是她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下一代人当中。

现实社会中并不是不存在这些服务内容,只是这些社会服务的供给很大部分都被市场化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化在商品领域当中发挥了其优胜劣汰去伪存精的功效,但是在服务市场中优胜劣汰去伪存精的恶果就是让服务的设计只针对最能实现价格的顾客,而这部分顾客肯定不会是普罗大众,因为市场的“二八定律”一直在起着作用。普罗大众并没有被包含在这些社会服务当中,其导致的问题就是普罗大众失落在那些成家所必备的社会服务支持以外。这些婚姻成本和机会成本必将导致大部分的无能为力者需要等待一个最佳的对象(认为不可能选择到更加富有的或者不可能选择到更加漂亮的)才能达至婚姻。这个是摸着石头所要付出的代价,我记得看过一篇报道,当中解释婴儿潮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一件充满希望的事件的发生。比如解放、比如改革开放、比如千禧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逆推,第四次婴儿潮的爽约以及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是否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处于严重的焦虑当中?我们是否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停止了结婚生育呢?这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第四次单身潮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