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而到了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时至今日,经济学理念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市场中。当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政治学领域时,产生了新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门科学规律,经济学原理应该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的,本文试以扯淡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男女交往选择中,通过建立恋爱市场的概念,对恋爱对象选择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将“经济人”的研究范式拓展到生活中的细节里,从中寻找客观规律以及对实践行为的指导意义——前提是如果真的会有什么指导意义的话

我们看到,当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分析政治决策中时,诞生了一门交叉理论学科——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将选票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交易,进而将政治视为一种市场行为,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市场中的主题: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

那么,类似地,将经济学原理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其他人际传播行为里,是否也会产生新的视角呢?

接下来我们试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男女交往中,在理性假设条件下分析影响男女交往选择的因素。

一、研究的前提条件

首先我们仿照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确定提出一些研究的方法论作为前提:

1.个体主义方法论:将个体视为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将整体看做许多个体的聚合,以个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

2.“经济人”假说:即“理性人”假说,把人当做经济动物来看待,其核心观点有两点:人是自私的,以及人的目的永远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类似于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理性恋爱者定义为:爱情生活中抽象的一般的人,他或她的本性也可以被假定为是利己的。不过这种“利己”指的是以满足自身的情感、生理、心理需要为前提的。恋爱者在一切爱情活动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时刻在寻找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爱情。

3.将男女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视为一种经济学上的交换过程,从而产生了男女交往市场的概念。男女确立了交往关系时,类似于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当交往关系确立的那一瞬间,主要存在的交换是双方彼此以男(女)朋友的关系交换了一种可期许的未来前景。也就是说,在挑选交往对象的时候,依据的主要指标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但某方主观认为可能存在的未来。这种未来前景是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甚或更多层面上的多重考量的综合结果。关于这一点,稍后会有进一步详述。

二、恋爱市场的特点

当我们将视点放在男女交往市场,或者说恋爱市场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市场具有某些迥异于传统经济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中的主体,是寻找交往对象的适龄男女,他们既是需求者也是供给者,在面对某一个特定的备选对象时,这两种属性中往往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种呈隐性。

在传统经济市场中,消费者和厂商分别扮演了需求者和供给者的角色,类似地,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和利益集团作为需求者,而政治家和官僚机构承担了供给者的责任。但是,当我们试着将男女交往视作一种市场行为时,却发现这一市场具有的独特特质:在交往的选择中,无论男方或是女方,都是可以同时作为需求者和供给者而存在的,一方面,他们自身具备的条件可以作为供给满足他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寻找交往对象这一事情也有着自己的需求。

由于特点1的存在,使得恋爱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变化极频繁,很多时候供给和需求看似容易被模糊化。于是我们在此提出两个新的概念:“优势方”和“劣势方”。

作为“优势方”,即当事人认为,与周围的相亲对象相比,自身条件比较优秀,相对处于优势时,他或她的供给属性占主导地位,更倾向于在可选择范围内选择条件最优者作为交往对象;而相反,作为“劣势方”,即当事人认为,与周围的相亲对象相比,自身条件不足,相对处于劣势时,他或她的需求属性占主导地位,此时当事人更倾向于努力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让心仪对象选择自己。简而言之,优势方占据供给,劣势方占据需求,同时也面临竞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出的“优势方”和“劣势方”只是相对性的,随着新的相亲对象出现而随时可能产生变动。

2.与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相比,恋爱市场的竞争更激烈,替代程度更高。在恋爱市场中一旦产生垄断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女神”或“男神”出现了。这个时候作为劣势一方将会处于极度激烈的竞争之中,除非自身条件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而言明显占据优势,否则很难在竞争中胜出。换句话说,与“女神”或“男神”的交往成本极高。

3.随年龄增大需求变动往往极其剧烈,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男女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很多时候并非单纯两个人之间的选择,还包含了诸如家庭影响此类外部推动力的存在,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传统的存在,这种外在压力带来的压迫可能尤为明显。

三、恋爱交易的过程

将恋爱市场与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类比的话,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关系:

在经济市场中,供给者提供产品,需求者通过货币投票选择交易对象;

在政治市场中,供给者提供公共物品和政策,需求者通过民主投票选择交易对象;

在恋爱市场中,供给者提供一种可期许的未来,而需求者通过交往投票选择交易对象。

在恋爱市场中存在的交易行为,是双方通过确立交往关系,选择了对方可能具有的未来前景带来的回报,这种交换对于交易双方是同时存在的。一般来说,这个选择过程,是由交往前的优势方主导进行的。

四、恋爱交易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恋爱交易中的收益,我在前面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可期许的未来前景,具体来说,这种未来前景作为一种体验,主要还是由精神收益和物质收益两方面决定的。

其中,精神收益包括交往中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和自我提升等,而物质收益包括衣食住行这样有形的存在,也包括诸如工作变动机会这类间接或无形的收益。

而恋爱交易中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

1.时间和精力成本。这部分成本一旦付出无法收回,属于沉没成本;

2.物质成本。在恋爱中,物质的付出是相互存在的,但按照传统观点,女性有可能占优势;

3.风险成本。由于恋爱交易中的主要收益——可预期的未来前景是具有很大程度不确定性的,所以存在着交往后生活未能达到预期未来前景的风险,这时就形成了风险成本。

4.机会成本。由于恋爱对象的排他性,确定交往对象也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失去了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这部分机会成本因人而异。

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用公式表述为:EU=PU(X)-C+D

其中各个字母代表含义如下:

EU:优势方做出选择后预期得到的未来前景。

X:优势方倾向选择的某个具体对象。

U(X):对象X可能带给优势方的未来,其中可能包括这一未来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在这里U(X)代表二者的综合效应。

P:对象X达到这一未来前景的概率,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靠谱程度或安全感。

C:确立交往关系时付出的成本(包括放弃其他可能交往对象带来的机会成本、以及在这之前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

D:短期回报的利益,除了可预见的未来前景这一远期收益,有时还存在着部分短期内就可以兑现的收益,例如订婚戒指。

当然,跟交往关系中的复杂情况相比,这个公式还比较简陋,并不能够完全将其中的利弊关系表述清楚。

类似地,当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试图结束交往关系时,也需要经过成本——收益分析的考量:这时候结束关系需要付出由交往惯性和舆论压力带来的额外成本,而得到的额外收益主要体现为重新有了选择其他交往对象的机会。

五、恋爱市场中的一些对应市场概念

我们已经讨论过恋爱市场的形成,以及其具有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一些相关的经济学概念在恋爱市场中对应的解释。

1.市场失灵

传统经济市场中的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在恋爱市场中,这一现象同样存在,表现为恋爱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供给和需求,具体表征如“单恋”、“暗恋”、难以确立交往关系或确立了错误的交往关系。其形成原因可能由于不充分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2.外部性

恋爱市场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对优质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上,这一点可以依靠道德制约和社会风气来抑制。

3.垄断

相比于经济市场或政治市场,恋爱市场中的主体可替代性较高,但是受限于市场规模,某个体在其个人的恋爱市场中可选择对象往往也是极其有限的,这就导致在小范围内也会产生垄断现象。尤其是在相比于其他竞争个体,某些少数处于极度优势的状况下,比如网上所说的“女神”“男神”“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等,就存在这形成一定程度垄断的可能性。

4.信息不对称

为了使自己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占据优势,在交往关系确定前存在一定程度的隐瞒或美化自身的行为,这种信息不对称有时会导致错误判断优势方和劣势方的状况,影响最终选择的理性程度。

5.剥削

当不充分竞争,尤其是垄断形成时容易产生,这一点在恋爱市场也不例外。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在恋爱市场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主要体现在,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随着搜寻时间成本的增加,搜寻的动力会随之减少,这样的结果就是可能陷入找不到合适对象——搜索动力降低——更加难以找到合适对象——搜索动力进一步降低……的恶性循环之中,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大龄“剩女”和“剩斗士”。

7.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为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同时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我们知道纯“理性人”的假设是与现实不符的,尤其是在男女交往的恋爱市场中,感性因素,即非理性因素很容易产生很大程度的干扰。

如果我们将恋爱市场中的主体分为三类:纯理性选择派,纯非理性选择派,以及中间派。那么这个市场中占据绝大多数的应该就是中间派,即“有限理性”派。

六、结论

恋爱市场是一个容易变动的市场,因为人口和社会生活是在不断变动的,特别是在今天,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日新月异,客观造成了恋爱市场的复杂性和地域性多变。

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恋爱市场中,其理性程度远不如经济市场中那么高,尤其对于刚刚处于热恋的男女来说,不但复杂程度较高,非理性程度也较高,很容易放大精神部分收益,从而使得相应指标难以量化。

而在中国越来越多出现的相亲这一特定情景下,由于双方更多关注现实层面的问题,往往容易凸显理性分析占据的地位。

本文着眼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经济学分析的思路应用于男女交往过程中,这一思考是通过对布坎南、塔洛克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习后产生的。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成功地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政治市场,这种对人性前提假设的有效拓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思路。

将男女交往中的恋爱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通过正视恋爱中的“经济人”属性,希望本文对于寻找交往对象的单身男女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现实参考价值。

将经济人的研究范式推广到生活中的更多方面,就研究层面上来说,理论意义或许极其有限,但却对我们的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诚然,经济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认识一个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恋爱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