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传统中国人而言,对家、故土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和深深的执念。
有假休了,没想好去哪儿玩,那就回老家吧!
——2017年7月
【1】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很糟糕。
在一线城市也算是自己努力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朝九晚六,五天制;
拿着一份可以养活自己、偶尔可以帮忙照顾家里的工资,不羡奢侈,还可以稍有结余;
闲暇时间自己找乐子,或看书或运动,或三俩好友互相消磨时间;
……
可这些我们认为的岁月静好,在某些家人、老家的亲戚婆妈眼中,成了“这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个二十六七岁嫁不出去的”。
按照以前的脾气,直接一句“吃你家饭碍你眼啦?!”给怼回去。
可如今被这世道驯化以后,在整个环境都是充斥着相同的质疑的时候,还真把自己那点儿理直气壮的自信给打回去了,无论说到哪家菇娘娇俏可爱美丽多金,只要一把“没结婚”摆出来,一准儿一堆叹息、惋惜、怜惜接踵而至。
在一群抱有怀疑、质疑、惊疑的人面前,你不表现出来有点问题都是有毛病的。
有什么办法呢,按照中国的传统,人就看中结婚、生小孩这件事情的呀!无论是你有钱还是没钱,也不管你是美女还是丑男,都逃不过这些三姑六婆的“魔爪”与“靡靡之音”。
【2】
我的家乡我挺喜欢的,即便是有一些不怎么喜欢的人,或是不怎么喜欢他们的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家乡的向往。
但这一次回家,却让我对此产生了一些怀疑。
有小半年的时间没有回家,经我家老爷子口述,村里发生了不少的大小事儿,说到某些不公平的对待方式时,心里确实起了一些波澜。
其中有件关于村里的事情,甚至会引起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质疑。
村里的一户人家,户主70多岁,中风边瘫,生活不能自理;户主的老婆子精神有问题,在前几年离家后不知所踪,至今杳无音信;户主的儿子三四十岁,小时候去烧窑厂玩,不小心卷入机器轧断了一条腿,高位截肢,至今未嫁娶。
户主一家在当地都是别人口中的谈资,户主年轻时赚了钱,却也因嫖赌成性几乎没剩下几个钱;户主的老婆子勤劳能干,却因精神问题屡遭老公、儿子的呵斥;户主的儿子,三十郎当的一年轻人,不养家不赚钱,吃喝嫖赌样样齐全。
户主的老婆子杳无音信之后,留下户主与户主的儿子“相依为命”,得救于村里的低保、救助等费用度日,不赚钱的人眼望着天空能掉下个馅饼,麻将室、“白板刷”、地下六合彩、斗牛玩得精溜;谁家来了新“姑娘”摸得门清;指尖夹着芙蓉王、嘴里嚼着槟榔,怀里还能搂着个菇娘,身前码着长城,也是无比的潇洒。
曾几何时,邻里乡亲坐在一起闲聊,很想去向他们取经,为何一个年轻人能拿着救助金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还能如此心安理得地潇洒度日,就不怕真的人到暮年,孤独无助的凄凉吗?
恐怕,人家也不知道什么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吧。
【3】
一直觉得家乡近年来发展不错,至少乡里乡亲的吃饱喝暖没问题,留守在家的父辈种菜、种田吃点绿色食品,营养健康应该也是没问题,偶尔务工赚个家里的开支也没啥问题。
可就在这种没问题中,发现时间一晃就是四五年,在一晃十年匆匆。
当年的家乡还是家乡的模样,多半有发展变化的,皆得益于在外务工的人回家乡兴建住房,虽比不上当年的华西村在家住洋房、出门小汽车,但也基本实现住房与交通工具的革新。
可你在对比间也会发现,家乡,还是那个家乡。
从市里到家里的大巴车,还是经过那一条跌宕的路,路旁的风景无异;
坐的那趟巴士,还是原来那几辆车,车票还是7元;
家乡的人们,除了农忙、打麻将,偶尔外出务工,也还是一片祥和,并无不异;
除了祖辈父辈年岁见长,渐生白发,老人迟暮,其它无异。
年轻人想回家乡发展,除了省会城市,其它一般均不予考虑,活着,要有钱,工资太低,创业无门,有志青年们都不愿留在家里闲赋度日。
老年人想回家乡安度晚年,小辈的考虑到医疗问题,犹犹豫豫吞吞吐吐,还是去市里吧,命,耽搁不起。
小辈的也想待在父母的身边,有家人陪伴着成长,又因父母为生计外出务工+家里留守应付式教学环境,城里学“不”起,家里“学”不起。
一家四口,三地留守,实属无奈。
有时候天真地想,再奋斗几年吧,再奋斗几年就回家乡去建设,把它还原成热热闹闹、安居乐业的记忆中的模样。
可现实是,久在外地的人,回家乡不仅仅是买一张车票,而是时间与空间的变迁后,人与事的不由自我意识的主宰,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乡,还是那个家乡,愿你一如美好的模样,亦如记忆中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