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

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题记

2016年夏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南方遭遇汛期以来最强降雨,长江流域一片泽国,二十多个省份遭遇水灾;网上,王石与万科的恩恩怨怨翻来覆去;英国这个绅士之国,彻底任性的脱离了欧盟。

细想来,2016年夏也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数百万经历高考洗礼的学子在这个时候收获十年寒窗的成果,或喜悦或苦涩;同样又有数百万应届毕业生,还来不及安放离别的悲伤,就匆匆踏入职场。总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16年夏,我又毕业了,伴随而来的又是最难就业季。似乎从2013年开始,就业每年都都难,不同的前面加了一个表示程度的形容词“最难”。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整理一下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反思,记录自己的成长;此外本人文科生,深知文科求职之艰难,希望自己一些粗浅的经历和思索能给需要的朋友一些借鉴。文章主要依个人之见,难免偏颇,祈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以求抛砖引玉。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1张图片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2张图片

简略介绍,本人专业纯文科——历史学,本科师范类,研究生专业中外关系史,如果这时候你脑中出现了类似外交部的话,呵呵,我只能提醒你想多了。所谓的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是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外交往。本科毕业于师范院校,研究生毕业于珠三角综合大学,情况基本如此。

刚进入研三,还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论文还是一堆原材料,就懵懵懂懂踏入求职季。当时的我还比较年轻,远远不能理解理想的丰满与骨感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出于对未来轻松、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时我的求职第一选择是教师。当然不是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园丁”的光荣伟大,纯粹是为了一年13个月的工资,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和每年自由的寒暑假,哈哈,请原谅我的肤浅。

说真的,对于历史这种基础性的专业来说,教师确实是最好的职业选择。无论是专业的匹配度、工作时间、待遇,学校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工作相对不是特别累,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只要你安心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工作成果显而易见,幸福指数高。薪酬处于社会中高等水平,每年有寒暑假,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趁寒暑假遍览祖国大好河山,想不心动都难。

但这里也不得不提醒一下,教师跟教师是不一样的,就像网上前段时间吐槽的小龙女,同样是小龙女,差别怎么那么大呢?同样,都是教师,在什么学校当老师,在哪个教育阶段当教师差别也是很大的,先聊一下中学教师吧。

公办学校

对于应届生来说,公办学校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有编制。有编制就是国家的人,享受事业单位待遇,福利好,有保障。入职后,如果不犯什么错误,这份工作可以做到退休,甚至退休后,也有丰厚的退休金可以养老。但编制是有限的,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改革,聘用制越来越成为主流。有人觉得聘用制挺好,也有人觉得聘用制日趋主流,有编制反而更加珍贵,如何选择看个人。只是要说一条印象比较深刻的新闻: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3张图片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4张图片

深圳一个区数百名临聘教师,长期以来薪水只有其他编制教师工资的一半,哪怕工龄数十年,是优秀的老教师,也一朝全部被辞退。叹息之余,不得不思索,对于全国数百万另聘教师而言,这个新闻应该只是冰山一角。国家给每所公立学校的编制是一定的,一旦有编制内教师请假,教学任务就必然要其他教师分担。如果编制内教师分担不了,就不可避免的要临时聘请新教师。这些临聘教师的待遇每个学校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如果不能考入编制内,就面临着随时会被辞退的命运,出现新闻中的情况。我们在痛心之余,不得不感慨编制的重要性。一般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出示的招聘公告上,都是有编制的,所以大家都挤破头了去考。

在一线城市,这种竞争更为激烈,比较典型的是前段时间人大附中招聘教师的公示: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5张图片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6张图片

不知道其他地方情况如何,GZ也是如此。参加过几次公立学校的考试。第一次是十月份“优才计划”赴WH招聘,报了其中一个学校,招11个人,报了145个,具体到我们专业,招1个人,3个可以进入面试,正式考试时大概有2个考场,估计有50—60人左右。候考的时候,跟周围人聊天,发现好多陕师的、华中师大的、武大的、华南师大的,硕士居多。第二次是12月,GZ的一个老城区招考,历史专业招4个人,报了近598人近600人。第三次是珠三角的一个城市,今年3月,好像是招3个人吧,去了有六七十个。之前听说这个城市的考题特别灵活,去了之后发现全是大题,时政和分析,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对半。后来没再参加教师招考了,听同学说每次考试,基本都是招1个报70—80个,竞争很激烈。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招考单位组团赴外地招聘的现象。现在为了更大范围吸纳人才,很多在招聘公办教师的时候,喜欢跑去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学校。因为组团外出,一般效率比较高,第一天宣讲会,第二天上午收简历下午笔试,第三天面试,当天就可以出结果。甚至不用笔试,直接面试试讲,合适就签约。对于这些组团去外地招聘的情况,要不要去呢?很多人犹豫:花费时间和金钱跑过去,成功率有多高?直属师范院校学生的实力不可小觑,费时费力奔波过去,成本太大。可是不去,眼睁睁看着这个机会流失又十分可惜,怎么办呢?

怎么办?其实我也不知道。很多时候找工作是一种磨练和经历,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品、思维判断、实力和运气。我只能说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一线城市组团赴外招聘,其竞争往往比较激烈,要不要去,仍然看自己。面试时一个小伙伴讲的,珠三角某个城市组团赴东北师大招聘,他们班级7个人飞过去参加,结果有4个同学成功签约;二三线城市的组团外出,此处针对确定回家乡发展的同学,这种机会最好不要错过。因为地域问题,去应聘的人相对比较少,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上面人大附中教师公示的新闻引发了网上的讨论:名校硕博士教中学是不是资源浪费?个人感觉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看这个学校: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7张图片

神话般存在的人大附中,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一般的大学。此外,从教育整体的趋势来看,名校硕博应聘中学,是大学、研究生扩招,学历水涨船高的必然结果。中学的教师需求量是一定的,如何从日益泛滥的大学生中鉴别出优秀的人才,学历是最简单直接的甄别方法。而公示这件事,对于以后中学教师的招聘不可避免有长远影响,此后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招聘,以硕士学历为底线应该会越来越常见。

伴随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也相应的受其影响。优秀的资源往往集聚于大城市和好学校,教育资源差一点地区的学生和学校一般的学生,要想考取好一点的大学,除了在学校更加刻苦之外,不可避免要寻求校外辅导,这就催生了辅导行业的壮大!具体国内辅导行业的发展我们下次再讨论。


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难就业季,文科生的求职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