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大利

义大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朋友圈儿里有人发了个找孩子的消息,接着议论就来了,有骂街的,又tm糊弄人,哪儿有的事儿啊;有力证这事儿是事实的,说确有其事;还有就是像咱这样的,我又没看见,也无暇去调查,干脆不置可否吧。

大家反应这么强烈,就是近来网上总是有各种坑蒙拐骗偷太多啦。纵观社会,道德失范,假恶丑沉渣泛起,分配不公的社会呼声增大等诸多社会问题。

功利主义泛化,功利意识越位,人情冷漠,人际关系扭曲,这种片面的重利轻义行为,使得贬义扬利已成为我们全社会的问题。我们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怎么就成这样了?大家说不清楚了,只好读读书,找找祖先的智慧。


义、利一直在整个中华传统道德理论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道德理论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

“义”是对道德准则的概括,“利”则指物质利益。

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中,孔子首先明确分辨了义利二者的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价值观上更强调义,认为君子必须明白而且喜好义,以义为本,反对见利忘义,人一旦一味追求私利,即成为“小人”。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论语•问宪》),认为见利思义是品德高尚的完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孔子在强调义的同时,并不排斥利,但反对不义而富,认为义利之间的矛盾是绝对的,两者发生冲突不能兼顾时,舍利取义。

孟子继承了孔子尚义贱利的思想,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与儒家思想对义利观的认识不同,以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强调重利轻义。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肯定生民欲“利”,主张以法治国,重赏罚,轻教化,只需讲利,不必言义。


图片发自App


墨家学派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合一的义利观。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总起来说,早期儒家思想中关于义利的分析和论述对我国影响深远。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继承,发扬了孔孟的思想,义利二者并没有割裂开来,更多的是强调义利的统一。在义的方面,强调绝对的义,以义为重;在利的方面,强调公利为先。在价值取向上,以公利和整体利益为重。传统义利观揭示了义与利是社会中,特别是人生过程中的客观矛盾,具有合理性,确立了正确解决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肯定了义与利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利有公利与私利之别,强调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价值,为人摆脱物的奴役和确立主体地位提供了正确的依据和途径。

所以嘛,义大利,这才是正途,见天儿利大义,嘛事儿都好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