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变得像人:人类如何看待家用机器人(上)

「家用机器人」是近年全球机器人工业的发展重点,不少科学家与工程师都希望研发出可以进入家庭协助家事、陪伴孩童与父母的机器人。例如义大利正在研发一种照护机器人,命名为「罗宾先生」,用来协助家中高龄长者的生活起居、注意使用者的健康状况,使用者也可以透过这个机器人身上的萤幕来与家人或医生进行远端联系和咨询(注一)。其实,现在的生活当中,已有一些机器人早已进入大众家庭,例如机器小狗 AIBO,或者扫地机器人 ROOMBA,虽然不像罗宾先生这么先进,但却也都是家庭的好帮手,受到许多欢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机器人?当家庭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先进,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它们视为真正的「家庭成员」?又会带来什么样的伦理挑战?

当机器变得像人:人类如何看待家用机器人(上)_第1张图片
Roomba 與小孩 (Photo credit: mobileinformationlab, CC BY-NC-ND 2.0)

「家用机器人」算是社会机器人(social robots)的一种,因为家用机器人若要能够顺利进入家庭生活之中,它们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力与家庭成员互动,也要有能够在没有使用者直接操作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工作。换句话说,这些机器人在履行它们「被设定的」功能的时候,需要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自主性」,这是机器人要融入社会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不过,身为人类的我们,时常会有把活动物体「拟人化」(anthropomorphize)的倾向,不知不觉认为它(跟我们一样)是有「生命的」,进而对其投射情感。这种倾向在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中很容易见到,只要想想人们如何与宠物相处就可领略一二。人类对于机器人是否也会如此?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机器人的外观太像真的人类或是宠物,那么确实有可能,但是如果它看起来就只是一台「机器」,那么我们应该不至于对它「产生感情」。然而,实际上,对于机器人的行动,人类也常会有类似的解读(注二)。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对于机器人行动的认识,是在互动之中、而不仅仅是旁观,那么把机器人看成独立生命个体的倾向会更为明显。机器人学家 Matthisa Scheutz 认为,一般讨论机器人是否可能拥有「个体」地位的时候,通常把焦点放在机器人是否拥有某些「人类」特质,例如能够自主决定或者可以自由行动,却忽略使用者是否、又是如何把它们看成生命个体。 Scheutz 认为,机器人是否被当成具有生命、甚至成为人类投射情感的对象,不仅关乎机器人的外观是否接近真人或动物,也不在于它们是否拥有人类特质,而在于它们如何人类「互动」,即使这些机器人的动作都是透过程式设定而来。

Scheutz 在实验中观察到,当人类与机器人一起完成某些工作任务的时候,即使机器人的动作非常单一而且机械化,但比起只是在旁观看机器人做出相同动作,与机器人「合作」的人类更容易把这个机器人视为一个自主的活体(注三)。又例如,对于同样发出声音与讯号的机器人,如果它发出这些声音与讯号的时机是在人类做出某些动作之后--也就是说从旁来看,机器人似乎正在对人类行为出反应--那么这个机器人通常会被人类赋予比较高的「自主」评价(注四)。换句话说,虽然机器人做一样的事情、发一样的声音,但是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与人类互动的过程当中,人类通常倾向将它们的动作看成是对人类动作的「自发回应」,而不是某种人为写入的计算程式的结果。在互动的过程与情境里,人类倾向把机器人视为自主的与自由的,也因此更容易把机器人当成一个「个体」,而不单纯只是「机器」。

当机器变得像人:人类如何看待家用机器人(上)_第2张图片
Japanese Robot (Photo credit: buck82, CC BY-NC 2.0)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很显然地,由于家用机器人在功能设定上必须要对人类行为做出反应,因此比起一般机器人或工业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的「互动」特质让它们更容易被使用者当成是一个活体,也更有机会成为一个「正式的」家庭成员。我们可能会尊重它、保护它、甚至爱它。许多「饲主」自认是机器小狗 AIBO 的主人,因为 AIBO 正是用这样一种对待主人的「态度」来对使用者做出反应。当扫地机器人 ROOMBA 撞到我们的脚而快速退开或转向的时候,我们可能认为它「知道」要避开不去碰伤那个买它回家的人,但实际上,它避开我们就跟避开桌脚没有两样,换句话说,在 ROOMBA 的「心中」,我们跟桌子可能都是一样的呢!

由于家用机器人这种「与人互动」的技术特质,我们不难想像,当未来的机器人越来越擅长与我们互动,我们可能更容易对它产生「情感联系」。虽然有人认为,在机器人的设计上,人类对于机器人拟人化的解读倾向,有助于人类更快接受机器人进入家庭、甚至成为家庭正式成员之一,不过这个「机器-人」的情感建立,却也可能带来伦理上的隐忧。这些隐忧是什么?又该怎么因应?这些正是本文下集想要进一步讨论主题。

附注:
一:请参考网路新闻〈义大利研发机器人保姆可全天候监测独居老人健康状况〉(浏览日期:2014/06/12)
二:请参考林宗德〈人与机器人互动(一):拟人化〉(浏览日期:2014/06/12)
三:请参考 Schermerhorn, P., & Scheutz, M. (2009). Dynamic Robot Autonom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Robot Decision-Making in a Human-Robot Team Task.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odal interfaces (pp . 63–70). New York: ACM.
四:请参考 Scheutz, M., Schermerhorn, P., & Kramer, J. (2006). The Utility of Affect Expression in Natural Language Interactions in Joint Human-Robot Tas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Robot Interaction (pp. 226–233). New York: ACM.

喜欢本文吗?请点击下方的「喜欢」,也欢迎您打赏我哟!别忘记跟随我的微博或 Google+ 或 Twitter 或 Facebook,或者参观我的繁中博客 社技哲学,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机器变得像人:人类如何看待家用机器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