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张爱玲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网上调侃,“男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老沙的发型,唐僧一样絮絮叨叨!还特么天天想着妖精姐姐!还特么的离西天越来越近了!”适逢今年转业,我这个“中年油腻男”一直苦苦思索,中年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怎样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家庭与人际关系、身体健康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人生角色转变中出现的问题。
这次培训,我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调适心理、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而是从老师们的身上学到了一种新“姿态”——一种中年人该有的样子:自觉的担当、持续的学习、超常的勤奋、非凡的作为,不为职位之高低、利益之多寡,只为心中之良知、肩上之使命,我称之为中年精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解决中年油腻,归根结底是解决中年人焦虑的问题,解决中年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悦纳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问题。到了中年,你不用劳心费神地追名逐利,想的做的应该是怎么给自己的大脑充充电,想的做的应该是怎么做时间的主人,想的做的应该是怎么投资自己的未来。
学习是中年精进的最速曲线。一个湘乡的女孩,因为家境贫寒,冬天还只穿单衣;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节省住宿费,从学校宿舍搬到校外十个人挤在一起住民房;因为家境贫寒,本科和研究生只能读免费的湘潭大学。为了改变这一成不变的生活,她选择了学习,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这位从教只有7年的80后哲学博士,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谓无人不知,她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讲成了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热情洋溢的讲解加上欢乐的师生互动,把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学生们感叹“思政课还能这样上”。2017年当选为十九大代表,她叫万资姿。
学习是中年精进的最佳标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总是和优秀人在一起。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一个人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周围围的朋友决定的。而交上高人的第一步,是你自己要学会学习。
学习是中年精进的终身课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干事能力,无外乎“学习”二字。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从“弱水三千”中“取一瓢饮”,“会学”“善学”显得更加重要。“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不懈学习新知识,思想才不至于僵化;日积月累,所学所思所悟才能实现厚积薄发,更好地指导日后的工作。
聊到这里,很多人不耐烦地说,这些老生常谈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可是工作太忙了,抽不出时间来学习。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拿起笔了,多久没有看过书了,多久没去过图书馆了?你总是抱怨没时间,可是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洗完澡,瘫在床上刷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追剧刷小说),一刷就是两三个小时;你总是抱怨没时间,每天凌晨1点多不睡觉,早上8点多才起床,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你总是抱怨没时间,周末一觉睡到中午,终于挤出一点儿时间,可以看会书干点儿有意义的事情,不到十分钟,有个“小人儿”在心里碎碎念:玩会儿吧,太累了……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
也有人说,我有时间,可不知道学点什么。作为机关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我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传统文化养心,主要通过儒释道来学习为人处事,寻找精神寄托,这是立命之所;二是研究当代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专业知识,重业务更要重理论,重知识更要重实践,这是胜任本职岗位的需要,是安身之处。
关于怎么学。西方谚语讲:“登上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蜗牛不像雄鹰有强健的翅膀,它只有靠坚定的信心、锲而不舍的意志,脚踏实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停地进步,不停地向上攀登,才能最后到达顶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钟道隆将军45岁时下定决心学英语,从此以后,不打牌不下棋,每天自学5至7小时英语,每天听写20页A4纸,如果开会或其他原因未完成当日任务,周日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听坏各类收录音机16部,翻坏词典两本。
人到中年,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