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武士女王》烂成了反面教材的一本书!

前些日子写《查理五世》的时候,有好几个人向我推荐了《伊莎贝拉:武士女王》这本书,听说在国内卖的还不错,豆瓣评分8.8。由于在国外看不到电子版的,就一直放了下来。

《伊莎贝拉:武士女王》烂成了反面教材的一本书!_第1张图片
记著烂书的模样《伊莎贝拉:武士女王》

直到近日,才有了这本书的电子版,趁更新电脑之余便认真地翻了一翻。

伊莎贝拉是查理五世的外婆,而我的这本小说正好也是从查理的母亲,伊莎贝拉的女儿——疯女胡安娜开始的,而伊莎贝拉也是小说非常关键的人物,所以对于这个人物生平也是多少有些了解。

打开书看到扉页有很多“本书荣誉”,按照惯例出版社邀请知名人物推荐也有利于卖书,可是你仔细一看这些推荐人的名头:

《伊莎贝拉:武士女王》烂成了反面教材的一本书!_第2张图片
推荐人及本书荣誉

不是畅销书作者就是畅销书作者,一本写历史的书,竟然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推荐?虽然我带着疑问,咱不能就此贬损该书吧,还是看看书里到底写了一些什么。

正文之前,有几幅地图匆匆略过(应该有错,我没仔细对比),接下来就是配备了西班牙各个王国的宗谱关系图,出版社也是蛮贴心。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不对啊!

《伊莎贝拉:武士女王》烂成了反面教材的一本书!_第3张图片
西班牙各王室关系图

查理五世的母亲疯女胡安娜没错,她的丈夫美男子费利佩(该书中译名为腓力也可以)没错,但偏偏就是腓力怎么就成了凯瑟琳和亨利八世的儿子呢?亨利八世1491年出生,而凯瑟琳1485年出生,美男子费利佩1478年出生,儿子比父亲母亲出生的还早?!

不带这么欺骗无知群众的吧!美男子费利佩是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孩子,要不然查理五世和他弟弟怎么能够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啊!

OK,我忍了,毕竟这图可能是出版社后来自己加的,和原作者无关。咱继续往下读吧。

对于传记作者,肯定就要描写一下主人公出生前的情况,使用一些文学手法可以理解。我耐折性子读下去,当我在第一章读到这一句时,我就开始怀疑起作者了:

“732年,法兰克国王“铁锤”查理在图尔击败阿拉伯军队。”

一般人看不出来,但稍微查一下历史就知道,铁锤查理一直是宫相,直到法兰克国王737年去世之后,铁锤查理也一直担任宫相,并没有国王称号。这就好比是曹操,人家查理也是重个名分的人,你作者随便就给人安一个法兰克的国王是何居心?

幸好,该书的译者也在注释里解释了一番,但是对于不翻看注释的读者来说简直可能就是误导!书中还有不少显而易见的错误,例如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被毒死,作者竟然写成了前402年!这次我没看出来,又是译者的功劳。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想要查看一下作者的介绍。在豆瓣上的介绍如下:

克斯汀•唐尼著有《罗斯福新政背后的女性》,该书入选了2009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最终名单。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经济危机调查报告》的作者之一,曾是《华盛顿邮报》雇员作者。2008年,《华盛顿邮报》因对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报道获得普利策奖,唐尼对此亦有贡献。她 是2001年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获得者。

原来这本书又是一位记者所著!

我在《9个特征教你如何识别烂书》一文里,其中一条就是“新闻记者撰写的书籍”,没想到自己还是犯了规,也是我没有看作者就瞎看书的缘故。

不是我对记者有偏见,而是看多了新闻你会发现,记者写东西都是“资料不够,故事来凑”的写法,这就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上所说的“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简单来说就是:

“容易想到、记起或计算的例子(比如特定的单词、特定的委员会数或特殊的路径)在人的脑海中更容易突显出来。这些例子特别突出因而被认为出现得更为频繁或更有可能。”——摘自: 加洛蒂:《认知心理学》

由于写作任务的要求和专业的程度,记者不可能找那么多的样本,来总结出统计规律,所以也就只能采取归纳法进行“以偏概全”,或者美其名曰“见微知著”。久而久之养成的写作习惯就成了把特例当作普遍,由一个实例他能够总结出“万物进化简史”(另一本记者写的烂书的名字,中译为《自下而上》)。

当然,我这种以个别记者的著作来概括出所有记者都有这样的毛病,也是一种偏见,但说实在的,在我看过记者写过的严肃作品中,八九不离十的都是这幅德行,那么按照概率来说,也可以达到统计相关了。

虽然该书作者位列我说的“9个烂书特征”之一,但我仍然耐着性子继续看,看得过程也是胆战心惊,生怕译者没有看出来的常识性错误,跑入到我的观念中来,幸好大部分时候译者都指了出来,只是还有译者无法指出的观念性错误,比比皆是。

“对伊莎贝拉来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一个凶险的预兆,说明有可能发生很多恶事。”

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陷于奥斯曼土耳其之手,当时伊莎贝拉年仅2岁,好早慧的孩子啊!

然后还有这样随口就来的评论:

“伊比利亚东部的几个王国,巴伦西亚、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结成了一个紧张的、不稳定的联邦,并通过联姻与纳瓦拉(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最北端边缘的一个王国)绑在一起,这些国家都面向东方,朝向地中海。”

后面又说:

“它其实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国家——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和巴伦西亚拼凑而成的笨拙的联合体,并且有一系列令人失望的难题,难以治理和管束。”

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有没有在加泰罗尼亚来过,或者至少翻过这里的历史,哪怕是维基百科也好,这个作者所谓的“笨拙的联合体”早在12世纪就成立了议会用来限制王权,算是欧洲最早的议会机构,为何被作者认为是难以治理和管束?(加泰罗尼亚的历史可以参见我的文章《加泰罗尼亚简史:史前至19世纪末》)

后面写伊莎贝拉的丈夫费尔南多(该书译名为费迪南也没什么好说的)时说:

“斐迪南曾在妻子的要求下服用一种用公牛睾丸制成的药剂,以增强性功能,但这种药剂的副作用损害了他的健康。”

而据我研究,费尔南多明明吃的是“西班牙苍蝇”(传送门:《中年油腻大叔,来西班牙苍蝇了解一下!》)。没事,这个可以有争议。但你这么说费尔南多,我就有些不同意了:

“许多年里,一代代学者审视了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二十五年婚姻,努力推断出他们各自做出了多少贡献,哪些决定是他的,哪些是她的。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是,看看伊莎贝拉女王去世后,斐迪南独自执政时干得怎么样。她去世后,他还活了十二年,一直到1516年。他与伊莎贝拉共同执政的时候,他可以算得上欧洲最伟大的君主之一,被认为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没了伊莎贝拉,他几乎没有做出一点点有意义的成绩,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国际阴谋上。”

首先,作者立的靶子就不对,大家都知道伊莎贝拉的能力要超过费尔南多,作者偏偏自己先入为主硬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批评的靶子。

其次,你要颂扬伊莎贝拉可以,但没必要如此贬低费尔南多的成绩。伊莎贝拉死后,费尔南多收复了纳瓦拉公国(而作者在书中认为纳瓦拉早已经属于阿拉贡了,但实际上是1517年南纳瓦拉才被费尔南多吞并),又在意大利战场上抵抗法国人,还入侵了北非……

该书中还用道听途说的野史(作者号称“第一手资料”)把这个人说成是同性恋,那个人又在儿时遭遇了性侵,关于这个作者还在后记里澄清,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做过调查:

“关于伊莎贝拉家族中儿童可能遭受性虐待的讨论,源自我自己和我的同事的新闻工作,并咨询了相关领域的心理学专家。孤立的档案记载讨论了伊莎贝拉家族的事件。将其综合起来看,我们就看到了一种长期存在但直到今天才得到调查和揭露的性虐待。15世纪末卡斯蒂利亚宫廷内的模式很像近期曝光的一些关于教士和其他权威人物的丑闻。”

这是历史研究方法?还是作者自己一厢情愿的猜测?对于这种做文章的态度,我实在无力吐槽,然后作者的价值观也有问题,在书中她说:

“有一个特别的偏见是,我认为杀人和奴役人是邪恶的行为,不管受害者是什么人,也不管残酷的行为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合理化。”

然后如此评论西班牙人对于中南美两大文明的毁灭:

“在他(查理五世)统治下,西班牙人征服了墨西哥和秘鲁,这是两个拥有无穷财富的神话般的帝国。”

如此轻松一笔带过,好像呼的一声原住民消失了,对于哥伦布的发现,西班牙人和其他欧洲人在美洲的恶行,应该有些反省才对,然而作者来了一个马克思式的辩证法,没提坏的一面也罢,反而说这也是一个好事:

“我觉得伊莎贝拉派遣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新大陆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因为我自己就是所谓“哥伦布大交换”的产物。……我对丧失了土地的美洲原住民的权力主张非常同情。我对欧洲人抵达美洲时遇到的挑战也感到同情,因为他们也受尽了苦难,损失惨重……同时我也非常赞赏早期新大陆探索者表现出的莫大勇气。”

嗯,我反而更觉得这是一种恶事,竟然生出你这个不懂得做学问,也不尊重基本的人道常识的人呢?

更为可气的是,这样一本错误百出,价值观扭曲的烂书,为何要把它翻译成中文!!!难道出版社真的缺钱了吗?

这本书我跳跃性的看完,当然还不只这些错误,真不敢想象我要是全部读完之后会不会吐出几十两血。

《伊莎贝拉:武士女王》烂成了反面教材的一本书!_第4张图片
竟然还有如此厚颜无耻的著作出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伊莎贝拉:武士女王》烂成了反面教材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