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周志三:在国际新闻最前线

做年轻人的国际新闻行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在自媒体铺天盖地,是个人都能发声的时代,作为没有完全抛弃传统媒体模式的新媒体,深度,时效性,专业,贴近受众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当初我以为如果不去4A广告公司和相关行当,就会选择一个文艺的生活美学相关行业,比如旅行,家居,摄影,烘焙等,万万没想到会选择国际新闻相关这么一个行当实习,那个未知的大世界在神秘召唤。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忧愁,甚至在初来乍到时,反复被咨询:你们90后爱看什么样的国际资讯选题。然而,90后和90后是不一样的。当今的年轻人,真的有关注国际新闻的吗?国内大事尚且不关心,有多少年轻人在游戏淘宝电影影视剧小说之外,对遥远的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真正感兴趣呢?连我自己都怀疑(没错,平日里的我是不太关注国际新闻的)。这些深度分析,当地采访,事前事后的修改与折腾,最终换来的是「高大上到看不懂」,「性冷淡的国际新闻」,甚至有时候艰深到作为内部人士,我自己都读不下去。

那些曾经离你很遥远的国际新闻,现在触手可及。巴黎恐怖袭击,布鲁塞尔大爆炸。我们的专员在前线直播。编辑部全员在后发给予支持。搜寻各路外媒,FB,Twitter集结最新消息,公众号推了预览版图文,以便随时更新。布鲁塞尔爆炸案中,因为交通中断,2个小时后,我们的专员骑自行车达到了事发现场,用秒拍直播现场情况,采访当地民众,发回第一线消息。

那种现场感有点不真实,日常生活中这些离你很远很远,现在你触手可及。

编辑部常常做突发稿追热点,像是:部长的熊本地震,在斯台普斯球场外告别科比纪念青春,悼念和田光司掀起怀旧情绪,在资讯的最前沿激动和感动。

同时,冷静下来,我在思考,这些热点真的值得追吗?

一波又一波热点,每天铺天盖地,呼啸而来,一夜过后,又绝尘而去。

后来思索,这是有意义的吧。

因为所有新闻都会变成旧闻,之后都会成为历史。当年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里面讲在央视十年经历的那些「事件」,讲03年的非典,讲评论部的晚会被封的前后故事,讲做大型直播前的活动半径是广电大楼的30分钟以内,这些故事比以往看的都更感到共鸣。因为那些突发新闻,那些大型事件是你我共同经历过的。

时间推移至今,媒体通讯发达,自媒体泛滥,每天辟谣的赶不上造谣的。人人都在生产内容,碎片化时代,人人浮躁,看不下去几千字的长文。这个时代百家争言,很多人唱衰媒体,但在我看来,这个时代,媒体相较以往更加重要了。靠谱,深度,专业的内容需要有相关知识和底蕴的专业人士来解读,媒体第一次有机会脱离传声筒作用,而是传递价值观。当「知道」变得轻而易举,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深度逻辑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源变多,在于今日信息多元化,受众有了选择权,每一类信息都有它的小众读者。

推古至今,历史上满满都是情报战,间谍战。今日站在信息源头,推股市涨跌,看时局政变,尝试着多了解一些这个世界运作的逻辑。人人都希望未卜先知,纵然未来不可预测,信息差和智商税可一直都在。

于是释然,还是会热爱新鲜资讯和新闻,像是追新出的数码产品;也开始脱离表面,像是感兴趣新闻生产过程,感兴趣软件背后的代码和运作逻辑。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精彩,有一部分由资讯给你传递而来。广闻博识,或者换成人话,吃多些,吃快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习周志三:在国际新闻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