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的一切。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贴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摘自百度词条【宁静致远】)
【导读二:“艺廊街”的实践分享】
在这篇实践速递的中,将通过下面3个问题,揭开“艺廊街”工作坊的核心流程和实践秘密:
问题1:那这是怎么开始的呢?(艺廊街的流程)
问题2:艺廊街,新手如何上路呢?(实战首秀)
问题3:艺廊街,真的那么有用吗?(与会者感言)
一提到“头脑风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场面:当人们想起新观点时,他们就在房间里大声说出观点。下面这张照片中,这位女主一准在“滔滔不绝如长江之水”。
怎么还可以开一场“无声”的头脑风暴呢?
【问题1:那这是怎么开始的呢?】
10天前,来自北欧芬兰的国际引导大师Pepe Nummi(江湖人称“派大爷”/DISC社群),向我们演示了一个全新的引导工具——艺廊街,主持了一场“无声"的头脑风暴。这次工作坊可真是别开生面,又卓有成效。
在梳理和聚焦出主要问题之后,每个问题提供一个“创作区”:问题+白板纸。
这样,在会议室的墙上,数个“问题+白板纸”张贴一圈,构成了一个供大家尽情创作的艺廊街。
然后进入第一步:静静的艺廊街,慢慢地写下来。
每个人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观览,独立地在白板纸上“创作”,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全新的创意,或续写以优化别人的想法,或+1以示对他人创意的支持。
第二步,现场组建专家团队,对集体的智慧进行甄别和排序。
具体策略是:(1)大家先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权当该问题的专家;(2)就地组建专家团队,对白板纸上的“墨宝”/策略进行甄别、梳理,并加以结构化和排优先级。
第三步,分组陈述,展示集体智慧和专家意见。
真是“静等花开,蝴蝶自来”。
【问题2:艺廊街,新手如何上路呢?】
引导工具上手的不二法门:想到就用!
上周四上午接到一个大活,需要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发展项目制作一份向管理层的方案汇报材料。这可是一个预期历时一年、学员过百的后备干部训战项目,并被命名为“特种兵”训练营。交活时间定格在本周二上会汇报。
在原有方案和最新指示的基础上,外部合作伙伴的项目经理,经过一天的折腾,出具了第一份初稿。上周五下午提交给HR老大,汇报现场可谓惨不忍睹。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见光死”!!!
于是临危受命,当场提议周日加班,召集外部合作伙伴的专家顾问团和我司内部的业务部门骨干一起,来一场团队共创。
第一步:导入“洗脑”。
周日早上8:30~9:00,先用“知彼知己”的哲学,搞定外部专家,让他们接受新模式和新工具:引入“艺廊街”,快速进入“知彼”的协作佳境。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咨询公司提交方案汇报材料的初稿,请内部业务专家“纷纷”砸砖,结果是一锅粥;而新方法,带来的将是与会人员的全情投入,纷纷往公共的“石头汤”里加菜加料,煮出一锅美味异常的智慧大菜。(此处应该有掌声)
第二步:开场Begin
半个小时的项目背景介绍和会议安排说明。
第三步:澄清Clarify
关注行动学习项目的行动线,大伙儿一起寻摸项目推进中会遇到的组织问题。
采用经典式头脑风暴+me/we/us,即(1)先个人创意/me,写在自己的纸上;(2)轮流发言/we,一人一次提交一个问题,说、听、澄清、延展,同时安排专人负责记录到公共的白板纸上,并做好合理归并;(3)共同聚焦/us,按问题总数的1/3为个人投票数,大家一起投票,聚焦重点议题。
在这个环节,与会7位专家,共提出了16个组织问题,并聚焦出5个重点问题。随后进入解决方案共创阶段,我们采用的是神奇的“艺廊街”。
第四步:解决方案Solution
在相邻的2面墙上,分别张贴了6张白板纸,形成5个创作区的一条“艺廊街”。其中一个问题需因业务领域的差异需要分开解决。
为保证专家提议的独创性和控制会议时间,主持人请与会专家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提议,再到“艺廊街”上去发表,在相应的白板纸上“涂鸦”、延展。也可以在别人的提议后面标注“+1”,以示支持。
在安静创作之后,进入观点澄清与碰撞阶段,对每个问题的每一条提议进行说、听、澄清和延展。针对每个问题,主持人提议由问题的第一个提出者作为问题的所有人,负责该问题提议的归纳和整理。
第五步:行动计划Action
采用经典式头脑风暴,共创确定后续材料整理、方案优化等具体安排。
第六步:会议小结End
感谢专家的周末加班,分享会议成果,分享“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何时会运用”。
【问题3:艺廊街,真的那么有用吗?】
在这次紧急任务完成之后,我问了与会的合作伙伴高级顾问Fyn,“周日5个小时的研讨会,对我们最终成果的贡献是什么?”
Fyn回答的第一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对我个人而言,5个小时让我彻底地理解了该行动学习项目的真实需求!”
因为该项目的发起人颠覆了干部培养的套路和既定的实施方案,Fyn是紧急加盟的资深专家,也是带着“闭门造车”的建议草案来的。
随后,我又好奇地追问,“那么,从基本靠猜到真的理解,这个过程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Fyn说:“就是在与会专家静静地创作之后,他们逐一做分享、碰撞和延展,我自己在静静的聆听中,就真的了解到业务是怎么运作的,人才又是怎么被使用的,组织能力方面的风险会在哪里?又该如何应对?”
真是“静等花开,蝴蝶自来!”
结语: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