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逻辑思维》的302期,谈到了电影这个物种,以及近年来电视剧领域的势头正盛,遂连带着唱衰电影行业,“电影将/已死”的说法流传开来。
近年来,电视剧制作成本的持续走高,使其宏大的场面效果,画面的精良程度,直逼电影;
同时随着家庭影院的兴起,电视上的视觉效果,对于要求不高的普通观众而言,并不比电影院差到哪儿去;
再加之看电影必去电影院,一来一回通勤时间加上影片本身,一个下午保准没了,万一再遇上一部烂片,观众肯定在心里嘀咕:还不如躺在家里沙发上连看带快进的看上个四五集电视剧呢,多舒坦。
这样一比较,在经济学上看来作为互替商品的电影真的有被电视取而代之的趋势,可真的有盛传的那么不堪吗?
非也。
02
电影绝不会因电视剧的蓬勃发展而落到灭绝的地步,因为从艺术表达形式的角度来谈,它们完全是两个物种。
电视剧纯靠编剧吃饭,08年的好莱坞编剧大罢工要求提高待遇风波结束后,电影行业除了部分影片出现跳票推迟上映以外,没有表现出受到很大的冲击;
而反观美剧领域,不是下架就是草草收尾,因为美剧是基于一种边拍边播的生产模式,故而编剧,是它们的核心。
相应的,电影就并不靠编剧所讲述的故事来博得好评,它靠画面,靠视觉,靠背景音乐的渲染。
引用这期节目中所提到的例子:
“比如《辛德勒的名单》,这是一部有名的黑白电影。但是男主角在纳粹屠城的时候,却在街上看到了一个穿红色衣服的犹太小女孩,这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
小女孩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周围是纳粹正在逮捕和射杀犹太人。男主角的视线就一直盯着这个小女孩,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两分半钟,背景音乐是一首温和的犹太童谣。
重点是,这段表达里没有一句台词,完全靠画面和音乐,就把男主角感受到的冲击都交代出来了。
尤其在电影院里,在立体环绕声中,童谣的吟唱声是非常具有戏剧性和空间穿透力的,再加上巨大的宽银幕,让这一点点的红色变得更加突出。”
反过来说,在电视剧里要是连续两分半钟没有台词,是不可想象的。
而这种不使用对话,而使用视觉去讲故事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影语言”,它只属于电影。
而电视主要都是中小尺寸的画幅,很难使用复杂的地点和景观。有一类电视剧叫情景剧,像《生活大爆炸》、《老友记》、《我爱我家》,只在室内拍摄,根本不需要拍摄外景。
所以,电视剧的关键是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电影的关键是怎么讲故事。一旦剧情的多寡不再影响故事体验,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叙事,这种叙事,是在电视上绝对看不到的。
03
回到文题上来,当我听完这期节目后,隔天就去刷了《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将罗胖所提出的观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开始不久,镜头便直接来到了敦刻尔克的撤离现场,黑压压的撤离队伍排的几乎看不到头,军官们扎堆在一起议论着计划。
没有去看登船情况的指挥官博尔顿 Commander Bolton(肯尼思·布拉纳饰),将目光停留在了灰蒙蒙的天空,他眉头紧锁,一如空中那不散的朵朵乌云。
就这样一个姿势,这样一个镜头,定格了约莫足足有半分多钟,没有台词,只有气氛紧张的音乐,和指挥官都起了褶子的抬头纹。
待到我的眉毛都疑惑不解的皱了起来的时候,眼边终于出现了几架敌机,随之而来的便是震耳欲聋且出人意料的吓得旁边观众都跳了起来的轰炸炮声。
还有一幕出现在撤离成功后归途中,当Alex(哈里·斯泰尔斯饰)还在叽里咕噜的抱怨着先前发生的好像遭到的不公待遇时,镜头转向了Tommy(Fionn Whitehead 菲恩·怀特海德饰),后者却已抱着毛毯睡着了。
这个时候,影片静默了五秒,悄无声息。
好像这幸存者的疲惫,都没有人愿意去打扰。
Tommy此时内心会感到什么呢?侥幸?暗叹?
No,just shut up, he's just too tired to think about anything.
整部电影剧情都很单薄,虽然有看似复杂的三条线,但甚至台词,对白,都没有很多。
只有一幕幕的海天一色,一次次的撤退受阻,一段段的音景一体。
但这,就是电影的表达方式。
04
说点私心一点的观点,的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可能腾出几个小时上趟电影院,远不如在回家路上拿出手机追个剧来得容易;
甚至好容易得了空,即使电脑里有资源,却又没那个耐心去欣赏,比如我囤了十几部片子在电脑里,要么评分出众要么声名远扬,可尝尝当我得了空闲下来时,看了一小段却又不耐烦的把它关掉。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的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同月光男孩来场灵魂的对话。
但艺术的表达和鉴赏,本身就是具有门槛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