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明知自身处境,却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王阳明12岁时问私塾老师,怎么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老师答道:成为像你父亲那样的人,高中状元,光宗耀祖。

可见,在历朝历代的和平年间,考取功名、高中状元是底层百姓向上层社会进阶的唯一方式,不论今天的贫富差距有多大,突破阶层的方式总要多于古代。

了解古代历史便知,阶层固化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新产物,清华大学毕业生由感而发,奋斗多年的天花板,都不及一些人的起点。

此话一出网友炸锅了,评论到你可是清华大学生啊,你的起点我们同样望尘莫及啊!

为什么许多人明知自身处境,却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_第1张图片

也许平凡的我们就不该有大的理想,因为那将成为生活中的妄想?

每个人身边永远不乏抱怨者,其中很多又是不得不与其合作的人,既然没法选择避而远之,我就会主动分析他们的思维。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想要去改变他们,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这个资格,但是,此举是要时刻警醒自己,千万不要落入一个怨天尤人的恶性循环中。

我的一位女同事,平日里经常会抱怨一些国家的政策,但是她会很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她最常抱怨的一句话是:我一点都不喜欢北京,除了花钱的地方。

她能很清楚的认清自己现在的处境,也会很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未来,深知以现在的状态不可能实现美好的愿景,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北京的生活会越来越拮据。

可是观察她平日的举动,依旧碌碌无为的过着每一天,刷剧刷淘宝一刻停不下来,这让我很费解。

之后我又陆陆续续接触到几位相似的朋友,他们都可以很清晰的分析自己的处境,也都承认以自己目前的状态,很难会有大突破,甚至会陷入所谓的中年危机。

“最可怕的是,那些富二代比你还要努力”这是之前很火的一篇文章,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富二代朋友,曾经的我非常羡慕他们,内心经常抱怨为什么我要过的这么辛苦!

为什么许多人明知自身处境,却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_第2张图片

为了分析同事的现象,今天又重读了这篇文章,文中富二代们的勤奋是我远不能企及的,而我的执行力又远不及他们,是因为这些朋友没有执行力吗?

王阳明心学的一大主张知行合一,并得到全球广泛认可,知代表认知,行代表行动,如果说出来的想法没有付诸行动,就表明你根本没有认识到,假如一个人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不用看他怎么说,直接看他怎么做!

还是这位女同事,因工作原因,一起到外边办事,就在一起吃午饭,那是一架毫无特色的快餐店,因为约了客户,我们都吃的很快,突然她问到我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在国内,一个普通人会不会索然无味的在一个职位上干一辈子?

我复读一遍后反问到:你说的是不是阶层固化呢?她点点头。

回家后我仔细思考着同事的问题,阶层固化是不是吞噬他们执行力的罪魁祸首?

读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读者都知道故事的作用力多么强大,在古代,士兵因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不惜付出生命去讨伐千里之外的圣城叛军。

我的同事是否同样相信阶层固化,认为自己的努力定会付诸东流,索性还不如做点令自己舒服的事情。

他们既然可以非常明晰的分析着自己的处境,就一定程度会判断自己的未来,可是即便身处进退两难的境地,仍然选择了无动于衷。

对比知行合一不难发现,或许他们内心深处真的相信阶层固化,他们相信有钱人更容易做成一些事情;他们相信高起点的人更适合胜任领导职务。

久而久之这些人陷入了恶性循环,进取的动力被彻底吞噬,导致他们更加确信阶层固化,浑浑噩噩的等待着彩票降临的那一天。

为了深刻感受阶层固化,我特意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影片讲述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位七岁的孩子,每隔七年采访一次,记录他们的现状,直到56岁。

为什么许多人明知自身处境,却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_第3张图片

整体来看《人生七年》传达出的正是我们口口相传的: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富裕家庭的孩子拿到了百万年薪,而穷人家孩子的薪水依旧少的可怜。

当然有一位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他成功突破贫穷阶层,进入了上层社会,在他20多岁的时候,他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自信,及皓首穷经的学习精神,他不相信阶层固化,更相信自己的创造力。

其实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阶层固化,一切都是思维模式在作梗,很多人的思维早在成年之前就已固化,他们相信有钱人家的孩子会有稳定的工作;名校的孩子会成为国之栋梁,而自己就应该等着彩票降临!

改变你的环境,改变你的思维,每个人都配拥有精彩的人生,如果你不行动,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许多人明知自身处境,却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