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学苔花变牡丹

春节期间,网上的一段视频火了。这是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但在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都记住了它。清朝乾隆年间三大家之一, 兼为诗人、散文家和美食家的袁枚曾写的一首名为“苔”的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中,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们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催人涕下,不但让台上的嘉宾泪流满面,也深深地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

http://mp.weixin.qq.com/s/FpiYC-F4Ef4WUhHRoHbTvQ

我想到自己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也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

我们学校是一所四面环山、离县城50公里左右的农村中学。现有20多名教师,150多个孩子,其中大部分孩子属于留守儿童。

2008年到2014年,我校很多孩子在家长外出务工的大潮下开始流失。曾经在高峰期时有12个班、800个左右孩子的学校,一下子缩减为只有200左右孩子、5个班的小学校。

那时孩子们基础较差,学习较为被动,优生缺乏,学习氛围不浓。家长对老师的工作还不理解,还有个别家长因为“护短”而到学校谩骂老师。

每年总有老师调走,老百姓会说:咱们学校的好老师都走了!言外之意是留下来的教师都是不好的教师。

每年都有优等生转学,走的时候还有家长说:我孩子学习还不错,还是送到市里或者县直吧,千万别耽误了我的孩子!其实是谁把他们家的孩子培养成了优秀的孩子?他们没有感恩的心还嫌弃这里的老师教的不好。哎!我们有苦难言啊!有时面对优生流失时只能无奈地说“还不如不培养好学生呢?学生成绩好了是自己脑子聪明,成绩不好了是咱们无能!”

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如上网、逃课、骗家长钱等,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远大理想,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顶不住同伴的一句“上学有啥用?你看我出去打工一月还赚……”,平时学习缺乏自觉性,感觉学习就是为老师学的,老师脾气厉害了就听话一些,如果哪个老师温和一些,就根本不把老师当回事。

叫家长来学校,很多时候来的是老爷爷或老奶奶,一来都哭鼻子抹眼泪,没完没了地诉苦,弄得老师都不愿再请他们来校了。只好求助于他们的父母,农村父母素质高的会开导孩子听老师的话,素质不高的会大骂老师无能。哎!我们也是无语了,只好在教育孩子方面“单打独斗”了。

家校合作很多时候是一句空话,甚至因为某个老师批评了哪个孩子厉害一些,家长到校说话很不好听。“XX老师!你出来!你是不是不想要你的两张毛毛钱了?我到教体局告你去……”

说起农村教育的现状,我们也很无奈,有时也很委屈……


我们是小小的苔花,生活在偏远的乡村。我们也渴望改变,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变。

痛定思痛,我们学校在2014年开始大改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推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也学苔花变牡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努力和坚持换来了学校近4年来的巨大变化,我校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课成为了常态,塑胶跑道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师一人一台电脑,文化氛围浓厚,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丝毫不逊色于城里学校。

学生社团活动形成了特色,阳光大课间丰富多彩,经典诵读是我校的亮点,安全、心理教育常抓不懈。省级课题结项一个,区级课题顺利结项三个,正在进行两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我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生源近几年来较为稳定。

这些变化凝聚着我校所有师生的心血,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我们的老师常常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成绩,牺牲课余时间给后进生辅导功课;我们的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也是办公室的一道风景线;我们的老师扎根山区教育无私奉献,常常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把教育当成了此生的事业……


委屈往肚子里咽,笑脸面对现实;坚持改变现状,不惧山高路远;努力提升自我,只为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欣赏我校这个团队,我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自豪。

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还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学习网络知识……

我们还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里,直到去年九月份接触互加。

互加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明天,我们相信互联网到来时的教育一定是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往日的“洋思”、“杜郎口”、“目标”教学都有所不同,我们也期盼着教育改革的春天到来,让我们学校也能开始跟随春天的脚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愿做小小的苔花,在心中种下梦想,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排除万难,和大家一起,迎接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界的美好明天。

也学苔花变牡丹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学苔花变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