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每日一问邀请函
成都行动派的小伙伴们: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生活中,我们的习惯,条件反射还有定势影响了我们生活,而我们常常习以为常。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有意识培养思考的习惯,让思考融入我们的生活,开始每日一问。
关于每日一问,它源于釆铜老师的巜精进》和心理群的每日一问。
釆铜老师说我是一个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活得一种丰盈、独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内心的禁锢,以更勇敢,更开阔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一个镜面。相应的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或理解的视角。它应该不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他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有着具有不同纵深的内涵。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现在和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
行动派的小伙伴们,你愿意加入每日一问吗?关于生活,关于时间,关于人性,关于时事,关于八卦,关于爱情,关于婚姻等等,发出你的声音,你的思考,你的见解?
让我们拆掉思维的墙,不人云亦云,也不故步自封,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拥抱这变化的世界。
活动规则:
1.每日8点左右,我编辑每日一问,发布在微信群(小伙伴有什么每日一问,欢迎私聊发给我。)统一格式为#20161015每日一问#
2.小伙伴回答格式统一为先复制我的问题,再写我的回答。如#20161015每日一问#我的回答:
3.每天睌上9点左右,我汇总每日一问的聊天记录发布在群里。
#20161016每日一问#你有检视你的时间都去哪儿的习惯吗?你检视下一天之中你做了多少看起很努力然并卵的事情?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
@velly01:这次的月总结我就有学到这个问题呢,害怕时间没留下痕迹,所以开始记录,然后每天回顾,每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全都能看到。时间因为记录而能够被看到[愉快]
@彦亿-保持好奇心的行动力:最近正在做第一步,觉察日常的行为。
觉得仪式感对我有比较有意义。
早起,晨跑,做早饭,练习英语,手绘,吉他,看书,和朋友聊天,工作,睡觉。
每天有很多时间用在我觉得有用的地方,但又会浪费很多。
不断觉察,不断调整。发现每一分钟的时间是怎么用掉的,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把控。
#20161017每日一问#假如你能看到每个人往你身上贴的标签,你觉得你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为什么?
@疏影34:标签效应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种策略,我想我们每一个都不可否认的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对于每个人而言,有好的标签,也有不好的标签。
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一方面如何规避其带给我们的弊端,发挥它的长处,这要求我们对于自己有很高的觉察,时时反思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标签效应,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芝兰:如果说不活在别人的嘴里或眼里,那一定是我在为自己找借口,对于我个人来说,人是千面的,别人贴在我身上的标签,也许就是ta看到了我没发现的一面,无论从外在或内在,浅交还是深交,她既给予我标签,肯定是我给予了她印象,有好的,必然就会有不好的;但我都欣然接受,将好的提升,将不好的改正,因为那都是我自己,好与不好,受益都是自己!一个标签面对多个人也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何必纠结,不如随口一句你看到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偷笑][偷笑][偷笑]
#20161018每日一问#你如何理解 任何梦的开端,都值得被珍视。
@柯锦川子:有梦的开端很珍贵,有你当初最纯真的愿望,最想成为的人。后来越走越远,欲望可能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容易迷失,如果你时刻记得回头想想当初是为了什么,即使面对再多选择,也不会失去那个内心简单快乐的自己。
@33-人资-蓉城66:梦有许多种,当我们在睡眠中做梦时,你总想在梦里去寻找到一种满足感,在梦中去控制,若是戛然而止,会感到愤怒,会感到伤心,所有做梦时,尽量去做点美梦,开心。 梦想,就好比一种指引,开端就是那条分叉口,慎重的选择,好好的珍视,这么一想,我付了这么多努力好不容易选对的路,不能被草率对待。
#20161019每日一问#@06娜里跑-个人教练-成都 每日一问抢问:在这个普遍趋利的社会,索取者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给予者并不能总是“好人有好报”。是继续做不求回报的给予者,还是做保护自己利益的索取者呢?大家怎么看?
@Madder: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和“反黄金法则”。黄金法则指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的对待别人。而反黄金法则支像你对待别人那样的期待别人对你。我们提倡黄金法则,这样更容易达到共赢。如果只是在乎付出后的回报,那必然容易想不开。
@109---成都:给予的目的是索取,那你依然只是索取者。赋能者并不容易,但当你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逐渐强大,所在的组织取得成功、那种满足感无与伦比!
@玲子-心理健康老师: 给予者其实也是获益者,或许益不是金钱,不是物质上的东西,但是既然选择给予,肯定会有内心的愉悦,因为助人为乐……求回报算是心理学上的等价交换效应,需要付出有相应的回报,这样会增加自我成就感,会继续坚持给予者的身份,相反,如不求回报,内心是达到了一定高度才会继续愿意做给予者的事儿……
#20161020每日一问#如果让你给群里的朋友介绍一本今年你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书,那会是那一本书,理由是什么?
@Madder:《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不仅是卓越的印度裔外科医生,还是一名很有思想的作家。
本书中他对衰老和死亡这种医生们很少去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描写,还以他父亲的例子讲述了在衰老和重大疾病面前,我们该何去何从,不是单纯地延长生命,而是以病人最在乎的方式有尊严地过好每一天。
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只会愈发突出。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书,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老去的时候也能尽可能享受生活,少一些痛苦和无奈。
@奶茶睡不醒:《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最近最喜欢的一本,非常经典,每一篇都值得拿出来做一次仔细的研究和学习。这种书,是现在书架上那种“快消品”“套路货”一样的畅销书籍没法比的。在自我学习的人、在读书的人、希望自己有更牛逼的提升和成长的人,翻翻里面的文章看看,不用整本啊,一篇就够了。然后仔细思考,对应自己和你觉得牛逼的人去思考看看,会有很大的收获。
#20161021每日一问#假如你今天遇到了一个多年没见的朋友或初恋,他或她会发现你身上有什么改变?是什么?
@洛杉:有些成长的痕迹但又保持那份天然的美好的东西,总而言之,不管过去多少年,知世故而不世故历世事而存天真,彼此都越来越好而不是与之反行。
@门冬冬:他会觉得换了一个我。更加独立,更加自由。或者从来没有变,和以前一样傻乎乎。只是没那么蠢了而已。
#20161022来自@汤汤的每日一问#如果让三十岁的你再活六十年,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保持三十岁的身体,还是三十岁的心态?为什么?
@陈浩-印刷:身体无法重生,所以我愿意保持三十岁的身体,有了身体才能好好享受接下来的六十年;心态可以调整,为了三十岁的身体放弃三十岁的心态,但我可以保持十八岁的心态啊[愉快]
@Lily-医疗人员 :我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既能有30岁的身体,又能有30岁的心态。当然,如果二者不能兼有的话,我愿意有30岁的心态,因为一颗不老的心会让自己由内而外地散发魅力,充满朝气,永远都有一股拼劲,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我会加强身体锻炼,不让身体老得太快。我相信,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就会有年轻的身体。
#20161023每日一问#如果你完成了你今年最想做的事情,要邀请人和你一起庆祝,你最想邀请的人是谁,为什么是这个人?
@dream17:会选择与家人一起庆祝,家人对我来说很重要,任何一份喜悦最先想到要与之分享的人会是家人。
@圈圈-学生-首尔: 想申请交换生 但是错过了时间 有时候会想如果申请成功会和同学一起出去喝一杯吧~庆祝的话 爸妈会真心为我开心 但我爸妈不是会很有体会 同学或许不全是为我开心 但却是适合庆祝的人选~。
#20161024每日一问#你有过什么恐惧的事物吗?你是否已经能够和这个恐惧和平共处了?你是如何做到的或你准备怎么做到?
@娜里跑-个人教练:最恐惧的事情是辞职后有一段没有任何收入的时期,引发了最原始的类似‘死亡恐惧’。就不断用三句话给自己打气。1.这只是一个阶段,熬过去了就是又上一个台阶的门槛,熬不过去就真成了坑。2.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3.困难是考验真正追梦者的试金石。
@Mr.柏艺-产品经理:1. 我们现在赖以沟通的方式中,并没有一种可以完整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就语言来说,不同的人,每一个字、词的定义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当我们想向他人传达思想的时候,对方产生的理解是偏差的,甚至是谬误的,你想传达的内容越精确,对方所得到的内容偏差就越大。
2. 这个恐惧一直伴随着我,我想这个恐惧是不能解决的,他让我每次沟通之后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说的准确,让我更加谨慎,努力去完毕这一切;
3. 我自己正在阅读这方面的书,包括心理学,保罗组织逻辑思维,也在公司内部做一些沟通课程的培训,希望改变沟通的现状,我会做一些企业级培训,比如《六顶思考帽》《结构化思维》《Think On Your Feet 驻足思考:瞬间整理思路并表达》,既然我无力改变,就先行动起来,也许慢慢的自己就会变化。
@陈浩-印刷:说到恐惧,不自觉想起了老子曲线,一个寻找最佳自由度的曲线,本来是研究社会法酬的问题,这里借用来说明我的恐惧。
自由度最高和最低一样会造成最大的恐惧(收益为零所带来的恐惧),在适当的自由度(不一定是50)的时候,也就是兼顾自由与义务的时候,我是感觉最安心的,进入舒适区。
结合李善友的跨越非连续性,将老子曲线扩展。
图中的波谷就是我的恐惧,波峰就是舒适区。
所以我的回答是:
1. 你有过什么恐惧的事物吗?
答:我一段时间就会感到恐惧,而且有时会来势更猛,上个星期就有一波大的,关家里3天才挺过去。
2. 你是否已经能够和这个恐惧和平共处了?
答:如果恐惧指的某个谷底,那我不会与它和平共处,要么退回前一个舒适区,要么进入下一个舒适区。
3.你是如何做到的或你准备怎么做到?
答:先分析恐惧,抽丝剥茧,给恐惧定位,评估风险,然后选择退回还是前进。
更多每日一问请关注新浪微博"重生星球"和加入专题"重生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