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学院志愿者走访“一门三烈”的后代 传承革命精神

  7月21日,山东女子学院向日葵志愿服务队二队的队员在长清区前人大代表副主任井兴远同志的带领下,探访“一门三烈”的后代张爱华。

  父辈悲壮殉国,大义长存

  在长清区崮云湖街道有一户张姓人家,一门三烈士,远近闻名。上个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爆发,居住在北沙河畔西辛庄的张绪颢,毫不犹豫地支持在外教书做工的仁卿、文卿和在家务农的贻祯三个儿子,先后投入抗日战争中去。

  1942至1943年间,任耀南区区长的张文卿不忍敌人地窖烈火的侮辱,壮烈殉国,年仅30岁。任泰西军分区情报科情报员的张贻祯,因拼命工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了他的战友,时年46岁。任泰西七、八区联合工商局长的张仁卿,在敌人挖好的土坑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张氏三兄弟全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年轻又宝贵的生命。

  尽管最亲近的人为了国家大义而远去,但是张爱华并没有因此而埋怨过祖国一丝一毫。“我的父亲,我的叔叔,我的伯父,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他们是长清的骄傲,济南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谈及父辈,年过古稀的张爱华依旧激动,涨红了脸,自豪地说道。


山东女子学院志愿者走访“一门三烈”的后代 传承革命精神_第1张图片

                                                             张爱华向队员介绍父辈的经历。

  身世颠簸坎坷,不忘初心

  “我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但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张爱华虽自小父母双亡,但她的养母鞠玉香(大伯母)却一直把她视为己出。

  养母不仅要照顾幼小的自己,还要照顾年迈的祖母,这是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尽管条件艰苦,但在大伯母的悉心照料下和红色教育的熏陶培育下,张爱华慢慢长大了,成长为了一名服务祖国、奉献社会的国家栋梁。

  张爱华在访谈中说:“正是这样的革命家庭,才成就了如今的我!”。她对祖国一生的奉献与支持也正是源于从小所接受到的红色革命教育知识。


山东女子学院志愿者走访“一门三烈”的后代 传承革命精神_第2张图片

                                         队员听完张爱华的童年经历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一生繁若夏花,灿烂始终

  “灿如星海,繁若夏花”,用来形容已年逾75岁的张爱华再合适不过。张爱华终身在为党的兴盛而努力奋斗,她先后获得了“优秀工作者”“三八五红旗手”“着力实现中国梦优秀新闻人物”等光荣称号。

  1984年秋,张爱华和他的爱人张正新主动承担起了“一门三烈”纪念碑的设计、制作、安装任务。

  张爱华坦言:“建设基地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亲自挑选,半点都不敢马虎。”正是张爱华这半点都马虎不得的精神才铸就了今天高大雄伟、令人崇敬的“一门三烈”纪念碑。

  实践团队有幸参观过纪念碑,幽深的柏树林中纪念碑安静的矗立着,宛如军人守护着这片陵园,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斑痕迹,“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字迹仍熠熠生辉!张爱华表示,不忘祖国的培养之恩,只要国家需要,便把纪念碑建设无偿的献给国家。

  “我现在想过最平淡的生活,想安安稳稳、平平淡淡的度过这一生。回顾这一生我觉得我的人生无悔,对得起人民,也对得起党。”说完,她露出了一个温暖的微笑,花白的头发衬托着她那慈爱的面容。岁月的沧桑写满她的额头与眼角。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东女子学院志愿者走访“一门三烈”的后代 传承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