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骆宾王2

  *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骆宾王2_第1张图片

    话说骆宾王的父亲外出做官,经过几年的拼搏努力,被任命到了博昌做了一个七品县令。大约在骆宾王十岁那年,跟着母亲一起北上来到博昌。博昌可以说是学府之地,有许多名流绅士,骆宾王的父亲骆吕原(音译)把骆宾王送进了博昌县最大的学馆,又让儿子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本来骆宾王就有天分,后天又十分努力,再加之外界环境影响,骆宾王的学识和能力水涨船高,可以说在当地的才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看似很顺利,可万事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紧接着一场灾难急转直下:年轻有为的父亲突然病死了,当时骆宾王只有十八岁,还没有经历过社会大熔炉的考验。好在骆吕原(音译)为官清正,深受当地父老乡申的拥戴,所以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后事。

    骆宾王在家守孝三年,家境一落千丈。后来,骆宾王决定上京考试建功立业,实现父亲和祖父对于自己的期望。进京考试那年二十二岁,人家入京考试托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贿赂主考官,可骆宾王不屑一顾,游山玩水放松心情。在当时,骆宾王写了一个自传体的长诗叫《畴昔篇》,在他开头的部分就谈到了这次进京考试的情景,他有这样的描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那意思说自己早些年崇拜的是英雄侠义之事,看不起的是那些官场得意的权贵显要,但正当自己承欢膝下的时候,由于客观环境的驱使,却匆匆忙上京考试求取功名,利用考试前后的闲暇之时,游览了京城的一些名胜古迹,领略了洛阳的风月之情。明知处境艰难,我也绝不追求权贵祈求赏赐。这说明当年的骆宾王年轻气盛,持才傲物,即看不起权贵,也不屑于向权贵低头。所以考试的结果名落孙山,没考上。

    于是骆宾王回到义乌老家,闭门苦读,几年之后,骆宾王终于考上了,这一次他担当的职务从他的自传体长诗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大概是一些幕僚之类的。可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受到陷害被罢去了官职。几年后,有人推荐骆宾王到李元庆的附上做了一个小官,这李元庆是高祖李渊的第十六个儿子,他对于骆宾王的学识是十分赞赏。可骆宾王看不上官场上的额与我诈,仅仅呆了几年的时间就离开了李元庆,回到第二故乡兖州过着隐居的生活。

    骆宾王在兖州呆了十二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也为他成为四杰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骆宾王随军出征,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后来回到长安,也做了武功县和长安县的主簿。在武功县的时候,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帝京篇》,可以说被誉为千古绝唱。在此之后,骆宾王做得最高的官职就是御史,可仅仅做了半年,就又被人诬陷下了大狱。在狱中,骆宾王受尽折磨,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整首诗托物即兴,借蝉自喻,比喻自己品性高雅。

    骆宾王在狱中过了两年后回到故乡义乌,直至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才再度出山,和徐敬业等人一起武装推翻武则天。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讨伐武则天的文章,那就是骆宾王写的。可是徐敬业的部队,由于力量悬殊,仅三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兵败之后,骆宾王的下落众说纷纭,有的传说骆宾王死了,投水自尽;也有的说,骆宾王被杀了;还有的说逃走了。经过众多史料的考证,逃亡一说较为可信。纵然是逃亡,也有很多说法,有的说骆宾王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心灰意冷;也有人说骆宾王落发为僧,大诗人宋之问还看见骆宾王了。但不管怎么说,隐姓埋名,就这样骆宾王带着一腔壮志未筹的遗恨离开了人世,享年大约七十岁。所以说,骆宾王的一生有两条不同的道路,在文学上,可以说十分顺畅,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在政治官场上,可以说是几起几伏,壮志未酬。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骆宾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