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

紫砂作为一种文化似乎人们已经能够接受,但是其内涵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紫砂文化是紫砂作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展示的江南地域风情,审美意趣,道德精神等的平民文化,大众文化。它存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因子,紫砂文化是表现在紫砂作品中(紫砂壶下同)线、形、工、泥所反映出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有人说,紫砂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_第1张图片

就线条来说,垂线挺峻,水平线感觉平静,曲线表现委婉,流线让人舒畅,弧线觉得慰籍,圆周线完整无缺,放射性线条有振发之威,波磔线使人感到倔强……。由此生发,组合创作的各种形体的紫砂作品阐释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思维、创作意向、审美意趣和精神风貌,整体上给人各种不同的艺术感受,使制壶者与玩壶者从作品这个物性中介上产生共鸣。当然,因功力的高下又分出等等不一的艺术品位和经济价位。所以同一品种的壶价位相去甚远。不同泥料作出的同一作品让人感觉又不相同,真是变化无穷。早在十八世纪,日本人奥兰田《茗壶图录》把他收藏的三十二把紫砂壶以拟人化的手法比喻成“浴后妃子”、“铁石丈夫”、凌波仙子”、“方山逸士”。就是对紫砂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诠释。但是公允地说:紫砂文化她不能说是经典文化,还难以代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渊源流长的大文化,她与整个民族大文化是交叉关系。

是否可以想见,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会是多么的愚昧和野蛮,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文化教育,这个民族必然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紫砂文化对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不可能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紫砂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光大,与国家政治文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她集把玩、实用和收藏于一身,对于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_第2张图片

回顾紫砂几百年的历史,我们应该更清楚地看到文人参与、开拓紫砂后的可喜效果。

紫砂自从文人雅士的提携、倡导、参与和介入,着实提升紫砂的品位和价值。明清之际,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文化人对紫砂事业就作出了杰出贡献。淞江文人书画家董其昌提出平淡天真为艺术造诣的最高境界。他推崇苏东坡“天真烂漫是我师”的观点,将画分为南北二宗,对以后紫砂艺术形成秋风塞北战马的大度、春雨杏花江南的妍巧的两路风格,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使砂壶的艺术品位形成了一次飞跃。清嘉道年间的浙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在溧阳县任上与杨氏兄妹合作,创作了“曼生十八式”,并撰写铭刻诗句、联语和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于其上。不仅开创了文人壶的先河,并把精湛的书法镌落壶上,更使壶价突飞猛进。据记载,原先杨氏兄妹每壶二十四文,曼生铭文后其壶价为七百二十文——即三十倍之巨。同时,也为提高制壶者的社会地位提示了一条路子。其后解职后的书法家、沪上吴大徵、浙江余杭的瞿应绍、慈溪的梅调鼎、安吉的吴昌硕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的参与紫砂壶的刻铭,为后人留下了不少高文化品位的紫砂作品,其经济价值能高出黄金多少倍。“紫玉金砂”的美誉大致也起于斯时——壶以字贵、字以壶传,而且这些作品都被独具慧眼的人捷足先登,藏之深阁了。至此,笔者愚见,文化紫砂就是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包括高雅的书画装饰过的紫砂作品,是热爱紫砂的文化人和热爱文化的紫砂艺人相结合的艺术成果。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_第3张图片

历史一路走来,文化人总在引领和提升紫砂艺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书画家,纷纷应邀来宜兴,为紫砂壶上提诗作画。如上海的朱屺瞻、唐云、程十发,南京的林散之,北京的启功、张守智等等都大显身手,又一次为紫砂壶提升了文化品位。有他们参与创作或装饰的作品多被大收藏家奉之华堂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启功老在一把壶上的题词是:“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香”。把他一生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用具有庙堂之风的高雅书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正好与品茗清欢的心境相吻合。张守智先生还来丁山创作了《曲壶》,把一条旋律性极强的曲线构作出一把别开生面、格调高迈的紫砂作品,较好地显示了文化紫砂的内涵。

至此,可能有人会说:上述这些人不是官人就是名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可以掩盖文化的不足,很难证明文化对紫砂的重要作用。我认为不是这样。董其昌虽然当过吏部尚书,但他的书画水平不是以官定位的,他是文人画的代表。陈曼生区区一名芝麻官,他雅名实比官声长。我们且看他在《合斗壶》上的铭文:“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引经据典,仅此一句就能折射出他“才高八斗”的才学;吴大徵是个清廷“永不录用”的金石家;梅调鼎是个穷秀才;吴昌硕的石鼓文一直被蔑视为“粗黑”;启功是“中学生,副教授”。自然,古人的东西并非一切都好,最实质的问题是他们的文化品位所反映出来的作品层次。以上这些与紫砂结缘的前贤今人,都是凭实至名归的真本领而使他们的作品被人们珍重的。近年虽然有许多书画的来丁山装饰紫砂,见其名片,听其介绍,似乎层次不低,但由于书画载体的不同,可圈可点者不是太多。面对如此红火的紫砂市场和爱壶者日高的文化需求,我常常考虑这样的问题:一是在人杰地灵的宜兴,我们的紫砂作品难道像历史上的一样一定要非本地人为我们装饰才行吗?除了屈指可数的老一辈的顶级人物,丁山人是否可以造就一支“文化人”队伍?二是紫砂文化人是否也应该是文化紫砂人?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课题。啃人家吃过的馒头,不是搞艺术的出路,更不是陶都人的脾性。在如今急需文化的年代,艺人更应该扎扎实实地补上这一课。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_第4张图片

自然,每天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已经成为我们的过去。但“学不可以已”,“中年之学如日中之光”。我想大家缩短一点工作时间,抽出一些时间实施“鱼化龙”工程。既研究紫砂也学习文化,多读一点经典名著和有关工艺美术方面的书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意志,做到老学到老。既从艺,又从文,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份量的文化人,用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主创新,以既有美学理念又有文化品位的紫砂作品去感染人。这样,就能有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的作品可以由紫砂文化“化蛹为蝶”,成为新一代的文化紫砂了。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