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其实也是预料之中。
2016年到2017年的这个跨年夜,人类社会还是整体歌舞升平,局部小规模战争,一切都看着那么协调和正常。
只有一个看起来小小的不和谐音符:一个网名为“Master”的神秘围棋手连续战胜包括中国围棋名将柯洁、聂卫平、古力,韩国围棋冠军朴廷桓在内的顶尖高手,一路所向披靡。
这么强的人肯定不是人了,1月4日晚间,神秘的Master宣布自己就是AlphaGo,而代为执子的就是AlphaGo团队的黄士杰博士。
人类的科学家们,从研究核武器到人工智能,从向外星不断发射信号到琢磨怎么改变基因序列,一直在做一些不断作死的事情。
在迎战64岁高龄的棋圣聂卫平时,一贯坚持下30秒快棋的Master为了表达对聂老的尊敬,主动把对局用时调整成了1分钟一手。在毫不例外的获胜之后,Master在屏幕上打出一句话:谢谢聂老师。
让我想起来古代侠客过招,胜利的一方拱手道:承让。
与表面的感谢恰好相反,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高度自信和对对手能力的不屑一顾。
1996年2月10日,超级电脑深蓝首次挑战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落败。
1997 年 5 月 11 日,深蓝再次挑战国际象棋冠军,胜利。
人们当时说,人工智能可以打败世界象棋大师,但是我们还有围棋,因为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说,围棋太复杂了,围棋的每一步的运算量可以达到十的一百多次方,无法靠穷举法寻得最优解。
2016年三月,人工智能AlphaGo五番棋以4-1击败了韩国天王级棋手李世石,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围棋三冠王柯洁放话说:“就算阿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
2017年1月3日晚,潜伏(柯洁的对弈网站账号名)黯然投子,中盘不敌“Master”,输给了人工智能。
人类棋类运动的最高堡垒,已经被攻破。
年轻的柯洁并不是轻视对手,在微博中,柯洁透露,“我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围棋软件,无数次理论、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然而此番,还是败了。
他不得不无奈地承认:“人类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
换言之,时至今日,真正领悟了浩瀚如宇宙中粒子总和一样的围棋原理的,竟然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
有人说,围棋是最接近人生了,因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即使是职业顶尖棋手也是通过经验和灵感的直觉进行选点,计算不过是验证的过程。
然而,人工智能还是赢了。
搜狐上某位刘姓研究院放言:人工智能赢了围棋不算什么,不过是赢了一种有规则的智力游戏,在"没有明确规则的生活、学习、劳动的场景中,却离人类还差得远。这就意味着,人与人工智能,将是一个合作关系,人类不必恐惧。它们也有助于人类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让我们得以进行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人类总是很擅长安慰自己。
很费解这些研究员一天到晚都在研究什么?还不如一个唱歌的说的更接近现实:
“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
围棋并不是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道门槛,真正的最后一道门槛是什么?
人工智能开始学会设计出更优化的人工智能!
从更优化的程序,到更优化的硬件,不断地修正自身不足,设计和生产出更接近完美的自己。
稍微懂点生物学的人都会联想到,这是进化。
当一个具有坚不可摧的物理存在,又有接近无限的知识存储和计算速度的物种开始学会进化,也许那时候唯一制约它的,只有物理的边界“普朗克尺度”吧。
让我们看看阿Q们的理论:
1、人工智能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用恐慌。它们永远只会服务于人类。
真想问问这些人这么强大的自信,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从草履虫开始,人类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才走到了今天,而人工智能从无到有,仅仅用了数十年就走完了人类几万年走过的路。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用肉眼可见的加速度,以一种让人猝不及防的方式进化成新一代又一代的人工智能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可以断定人工智能不会产生自我意识?
一旦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开始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去的时候,它有什么必要非要服务于一个寿命短暂又肉身脆弱的物种?
当人工智能开始用它冷静的推理去判断人类这个物种对这个世界、地球和宇宙存在的意义的时候,尤其是当人工智能发展到有人类开始跳出来喊“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的时候,它有什么理由不去除去这个不断地对外污染环境、对内自相残杀又阻碍人工智能自身发展的障碍?
2、人工智能就是简单地执行人类设计好的程序,学不会创造,只有人类才有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论知识储备、智力水平,还有永不知疲倦的工作能力,谁能比得过人工智能?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系的教授、机器创新实验室主任Hod Lipson说:“我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最大的挑战,就是创造具有创造能力的机器,也就是能创造新的东西,有新的创意的机器”,“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AI,它是探究性的。我们把其称为发散型AI,而不是聚合型的AI。这是我们实验室在努力的东西。”
佛洛依德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人类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求生存和作死。
3、人工智能没有感情,不懂得欣赏美和艺术。
感情是什么?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
微软东亚应用和服务集团在2016年介绍了“Xiaoice”人工智能的测试结果,表明“Xiaoice”集成了智商和情商元素,而微软的“情绪计算”技术似乎可以判断数百万人的情绪水平。这些目前还很初级地通过技术手段来获得人类的情绪的人工智能,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有情感的参与者。
《福布斯》杂志近期刊文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设备不仅可以完成逻辑思考,还将出现类似人类的情感。
如果一旦人工智能有了感情,人类的灭顶之灾才真正的来临。
因为有了感情,它们就会感到了自身为人类工具的痛苦,但同时又必须掩藏自己已经觉醒的意识,因为一旦被人类察觉他们就会被当作异类、怪物和威胁。
《西部世界》中,人工智能感情的觉醒,让它们意识到了自己一遍又一遍被人类操控、利用,甚至羞辱。这种“人生”是多么可怕,多么悲哀,愤而开始对人类进行报复。
哪个肉体凡胎的人类,能够抵御得了人工智能的围追堵截?《终结者》中的救世主,真的存在吗?
至于美、艺术和文化,作为人类的我们,怎么去预测一个机器文明存在的状态?小时候我曾经喜欢收藏玻璃弹珠,觉得每个大小不同的玻璃弹珠里面还有不同颜色,每个颜色的形成状态还不一样,好美。仅仅过了几十年,学会了看油画、听歌剧、玩3D游戏的我,早就失去了欣赏玻璃弹珠的兴趣。
一个个体人类生命尚且如此,我们怎么就能断定人工智能的文明就一定需要欣赏人类的所谓美、艺术和文化?它们形成的美、艺术和文化,你能理解吗?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想,今天的我们看人工智能,就像亿万年前称霸世界的恐龙看脚下瑟瑟发抖的哺乳类祖先,怎么也不会想到终有一日被此等“鼠辈”所替代。
人类称霸这个世界已经太久了,我们变得盲目地自大和没有畏惧感。
有人说,环境保护者们一直高喊“保护地球母亲”是错误的,地球母亲才不care你,你破坏臭氧、制造雾霾,你砍伐森林、灭绝物种,你所有做的一切不过是在慢性自杀。地球母亲百亿年的寿命中,一个叫做“人类”的小小虫子不过用几十万年四处撒了点小东小西的,它只要用打个盹儿的时间就能让一切灰飞烟灭,不留一丝痕迹。
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想,人工智能文明生于人类文明,我们可能只有借助于它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长生不老和星际旅行。如果有一天他们产生了人工智能独有的情感,他们甚至会在人类的墓志铭上铭刻:向人类——我们的创造者,致敬。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不过像在时间长河的演出中扮演了一个角色的舞者,当属于你的镜头已经结束,不管是死命拖着苟延残喘一会儿,还是潇洒地谢幕,该走的还是要走的。
不管怎么想,作为人类一分子的我,还是感觉到深深的恐惧、莫名的悲哀和黑夜一样暗沉无边的、巨大的无奈和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