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这样一则新闻吸引了我:《“李恒英同志的转正申请,全票通过!”》。
有什么特别的吗?
当然。特别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年龄:96岁,一位依旧在一线工作做研究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就是下面这位老人:
像这样的高龄老人还有很多。
陈彤云,北京市中医院的皮肤病专家泰斗,九十岁高龄仍然出诊。
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也是96岁高龄出门诊,主编专著、带团队完成各级课题。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的母亲也是一位医生,一直在社区工作到97岁,而且每周出诊6天。
除了医学界的这些泰斗,还有一辈子做研究的院士学者,如季羡林、杨绛、朱光潜……
这些专家学者,在我们的眼中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在我们常人眼里,随着年龄增加,人的大脑是要退化的。俗话说“人过四十天过午”,为什么这些高龄学者们早都过了两个四十了,还是太阳当头照?
长寿也就罢了,为什么他们的大脑和智力能逆生长?
-2-
人过中年,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岁月不饶人。
我们感叹:脑子记不住东西了,新东西学不会了,智力跟不上了,大脑的退化都是岁月惹的祸。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热爱保健养生的你,运动,为了增加心肺功能;健身,为了让肌肉强壮;补气补血,为了滋养心肝脾肺肾,全身上下都保养到了,你为大脑都做过什么锻炼?
一般人的大脑功能落后于那些专家学者,是天生智力低下吗?
是我们过早地放弃了对大脑的思考和锻炼,导致的结果。
我们有多少人在走出校门到工作几年以后,不到30岁就停止了思考,并开始习惯机械性地完成任务。把每天的工作生活重复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任由大脑的认知水平从年轻时的巅峰一路舒舒服服地空挡滑行。
没错,是滑行!只有下坡路才滑行。
我们纵容大脑如此,所以,我们大脑的认知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况愈下。
我们的大脑任由“岁月”裹挟前行,毫不作为。
-3-
为什么那些专家学者的大脑在近百岁高龄时还能够灵活运转?
先从大脑的构造说起。
我们的大脑组织有一个部分叫“额叶”,它占据整个大脑体积的近1/3。
它参与我们推理、思考、创新、解决问题,调用思维资源、更新信息、产生深刻观点等能力的组织协调过程。
关键是,这部分的神经元、神经细胞具有可塑性。
换句话说,我们大脑的认知功能是可以通过思维锻炼得到增强的,就像健身锻炼能让肌肉更发达一样。
那些高龄的专家学者们,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锻炼,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耄耋之年的智力水平甚至高于我们年轻人。
都是哪些思维锻炼?
策略性思考
医生的工作是典型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运用分析思维来确定诊断,然后制定解决策略(诊疗方案)。
他们一天看多少病人,就要进行多少次这样的思维锻炼。
策略性思考要求我们把注意力从被动接受信息转移到主动解决问题上。
这个时候,大脑会自动屏蔽掉那些干扰、繁杂和无用的信息,来进行深度思考。
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产生。
综合推理
专家学者们,一生都在运用综合推理能力进行工作和研究,他们的这项能力一直在锻炼和强化。
什么是综合推理?
当我们看到一条信息,一条新闻,广告的推销时,大脑是停留在表面信息的了解还是思考背后的意义?
比如,某专家说,吃xx胶囊可以降血糖,并说了一大堆安全无副作用、能根治等一系列的说辞。
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是被专家的话牵着走呢,还是动用自己的思考:
高血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专家说的依据是什么?xx是什么成分?它能降血糖是什么道理?……
综合推理就是对信息传达的表面意思进行深度思考,将新信息同自己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产生深刻洞见的过程。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要有学习得来的知识。
创新能力
你是否认为创新只是年轻人的事情?
阻挡我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为自己贴上“我不行”的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技术和产品时,你是积极学习研究、熟练掌握它,还是因为畏难选择回避它?
当你面对工作和生活做到迎难而上寻求新方法的时候,就是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大脑的额叶网络是我们的创造力中心,我们在任何年龄都可以锻炼它。
专家学者们在他们的课题研究里,从已知领域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始终在寻求新方法,发现更多可能性。
像专家学者一样思考,锻炼你的大脑,增强你的心智,无论什么年龄都不要放弃思维锻炼。
唯如此,当我们老了,才不会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慨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