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深以为然,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却很少让学生提问,“知道”和“实践”之间有时候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尤其是公开课上,我很少让学生提问,因为担心学生的提问是无厘头的,千奇百怪的,会弄得我的课堂呈现失控的状态,那多丢人。于是,我主观的、简单粗暴地取消了学生的提问。然而,那是参加2018年的“推进课堂变革”比赛中,我讲了《司马光》——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小古文。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仅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且抓住人物的动作来描写,用了一连串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其他孩子“皆弃去”而“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行为的对比中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热心助人的品质跃然纸上。

    仅仅为了迎合评委的评课要求,我生硬地添加了学生提问的环节: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生:司马光是谁?生:司马光干了什么?很显然,我的提问的环节设计的不好。银川市语文教研员仇千记老师评课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司马光是谁?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导学单上已经完成,再次在宝贵的课堂中出现是浪费时间的。而且,司马光干了什么?也是重复出现的,孩子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已经说出来!学生质疑,以及质疑的生成并没有成为课堂的核心价值!你在为了质疑而质疑,太过形式化......说实在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理解“银川市课堂教学评价”中为什么把“学生质疑生成课堂核心价值”作为20分的大块头出现。经过那次评课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课堂变革,变革课堂,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不再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我的脑袋里去”而是更应该是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发展理性。从实践层面来说,学生质疑、乃至质疑生成的课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有一个培育的过程,教师自己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课堂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小伙伴落水时危机的状态,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小视频,视频中那个落水的孩子自己爬到缸上玩耍落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