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

看到很多初学者对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搞不懂,以本人的初步认识简单介绍一下:

焦点的概念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先说一下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_第1张图片

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景深: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
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_第2张图片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也就是镜片的直径越小,景深越大,和镜头的通光量无关。

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_第3张图片

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定焦镜头上都有景深表,不同的光圈和拍摄距离,可以直观的读出大概的景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


光圈,也称为“相对通光口径”,相机的镜头用一个多个叶片组成的组件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强度。该镜头组件被称为光圈。经推理计算,得出规律:影像(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的照度除了与景物本身的亮度和像的防大(或缩小)倍率有关系,还与镜头光圈的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与镜头的焦距F成反比,D/F的值称之为镜头“相对通光孔径”,为方便把相对通光孔径的倒数F/D称为光圈数,也叫F数。因此,该比值越小,则光圈越大,在单位时间内的通光量越大。
而拍摄时,景深与光圈,焦距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1、景深与光圈F近似成正比关系。即光圈值越大(即相对通光孔径小),景深越大。

2、景深与对焦距离L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关系。即对焦距离对景深的影响比光圈更大,拍摄主体离相机越近,景深越短。通常在一个特定的物距之后到无限远的物体都可以清晰成像(具体物距由镜头的焦距和通光孔径决定当然控制光圈的大小也可以决定这个物距的具体大小),这段景深称之为“超焦距”。

3、景深与焦距f的平方近似成反比关系。即焦距对景深的影响也比光圈更大。使用广角焦段的景深大,使用长焦焦段则更容易获得背景虚化。

4、后景深要大于前景深。公式的后景深ΔL2分母部分小于前景深ΔL1分母部分,这表明后景深要大于前景深,知道这一点很有好处。比如拍摄那些短景深特写题材,就知道如何正确选择对焦点才能保证拍摄主体的正确清晰范围。拍摄人像时,对焦要对在眼睛上也就多了个理论依据。


光圈是相机镜头中的可以改变中间孔的大小的机械装置,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机械或电子),二者结合,共同控制曝光量。 
景深是一个光学概念。根据“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物点与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这也是一个近似比值。实际上,物点前后的一段距离在感光原件上也可以清晰成像, 们所说的“景深”就是指清晰成像的范围。所以,景深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拍摄主体在感光元件(胶卷、CCD、CMOS)上的清晰成像范围。而涉及景深大小的因素则包括焦距与光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焦距,光圈,景深,相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