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成熟的历史剧,得有成熟的历史小说,中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太好的历史小说。”
|作者:范雨莹
两年前,一部大热清宫剧《延禧攻略》让张宏杰出圈了。热播期间,饰演富察皇后的秦岚转发了张宏杰多年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乾隆的视频,随后被饰演乾隆的聂远转发,一度上了热搜。后来制片人于正也发微博称赞张宏杰的新书,“很久没有如此喜欢一个作家”。
微博火了之后,各大媒体和综艺节目也来找张宏杰,让他解读真实历史中乾隆与富察皇后的感情。
为了更好地解读,张宏杰去看了《延禧攻略》。但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自己平时几乎不追历史剧,“《甄嬛传》也是从头到尾大概就花了半天时间,快进式地扫了一眼,中国还没有出现比较成熟的历史剧,所以可看性也不高”。
那么,什么是“成熟的历史剧”?他直言不讳:“成熟的历史剧,得有成熟的历史小说,中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太好的历史小说。”
从2000年开始,张宏杰陆续出版历史著作30余部,看张宏杰的书,会有一种在读小说的快感,有人说他的写作是跨文体的写作掺杂了大量小说式、历史报告文学式、甚至心理分析式的写法,是一种“合金体”的写作风格。
莫言曾分析张宏杰写历史为什么与众不同,说他“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极熟悉的朋友,这种笔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张宏杰写吴三桂,说他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事能力,他情商极高,善于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他写朱元璋,是25岁前“饥饿”是他最大的人生难题。“从梦中惊醒,他会听到自己肚子里不断的肠鸣,饥饿感像一把刀子一遍遍地刮着他的肠胃”;他写曾国藩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
张宏杰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时代,在历史事件中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历史人物做出的选择都是符合当下时代背景,自身性格与经历。在解读古人的同时也向内探索自身,这样的人物不仅鲜明跃然纸上,也让读者产生共情心理,正如他曾说“关心历史其实就是关心自己”。
对于历史与众不同的写法也令张宏杰遭受非议,伴随着他开始出书至今,有人称他的作品为 “翻案文章”,写作是“颠覆历史”,甚至还有朱元璋的后人写信给张宏杰,指责他“侮辱朱氏家族”。
不同的观点,网友的争议,对张宏杰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我写历史,实际上也是一个解决我自己疑惑的过程,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观点,我也不认为自己某一个阶段,或者我临死前的这个观点肯定就是正确的。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感觉那都非常正常。有那么多人表达跟我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相反,对我自己是一种证明。”
有一次张宏杰请他的老舅吃肥牛,席间老舅对他说:“你们研究历史的都是瞎扯,历史没有真相。你看着了?你参加了?”然而就在半年之前,张宏杰还给这位老舅带过几本朝鲜战争资料,一封电报一封电报地讲解,当时说得老舅无言反驳,默默喝酒,等老舅把这些全部忘掉,又来干仗。张宏杰觉得好气又好笑,还把这件事发在微博上供网友们讨论。
历史观点的争议见仁见智,但张宏杰的底线是真实。“历史最根本的底线是真实,它的最高价值也是真实,而不是倾向或者观点。”
张宏杰1972年生于辽宁,蒙古族人,和大多数90年代的大学生一样,张宏杰考大学的时候听从父母的建议,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好找工作,选择了东北财经大学。“我学的这个专业叫投资经济管理专业,我的想法完全是看字面,就感觉投资就是拿一大笔钱四处去投,感觉很不错。结果进了大学,才发现这个系前一年还叫基本建设系,就是研究盖一个楼得花多少钱,修一条铁路得花多少钱。”
张宏杰对这些没有兴趣,经常逃课,大学四年的大部分时间是泡在大连市图书馆,看了许多历史书,才打破了中学时对历史的成见。他发现历史并不是只有年号、事件这些干巴巴的数字和文字,原来可以这么好玩。
印象最深的是《万历十五年》。“历史在我原来的印象当中,都是那种模式化的,脸谱化的东西,太整齐划一了。”在《万历十五年》中,原来只有结论的历史,变成了一场场思辨的过程,让张宏杰看到了历史背后大量的人性。
毕业后,按照既定的人生路线,张宏杰进入银行工作,用业余时间开始历史写作。“一个人兴趣的力量还是非常大的。”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概两年之后,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收信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 675 号《收获》杂志社”。
然而,这篇作品并没有如愿登上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文学杂志之一,而是开始了漫长的“退稿—投给下一家杂志社”的循环,五年之后才获发表。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后来被收录在其成名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
“理想”与“现实”这道选择题,张宏杰说自己没有做过。“在我们那个时代,你不需要考虑房的问题,一个是房价很低,另外一个,单位会有一些集资房什么的。也不需要考虑车子,大家都没车。所以就不太需要考虑你这辈子必须得赚多少钱,也不存在你必须得破釜沉舟,做一个选择。”
他也感受到了当下价值观的变化。刷短视频的时候,他发现大家喜欢看一种故事:男女交往的时候男方被百般看不上,后来发现他家里背后有几个企业,女方父母突然态度反转。“这种对物质生活的重视,在我们那一代人身上不会有。”他也曾试想,如果今天自己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临着物质生活的压力,成长轨迹也许会完全不同。
张宏杰的少年时代,家中并无许多藏书,在《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一书的后记中,他描述了自己少年时和鲁迅结缘的过程。当时他能选择的只有父亲小书架上的《鲁迅杂文选》和《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初一的时候就能把这两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他曾翻看自己的初中作文本,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鲁迅腔”,甚至在篇末还会模仿鲁迅,对某种现象来一首仿太白的绝句“以讽之”。
张宏杰认为,鲁迅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让他开始对“国民性”这个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他在研究国民性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断层。“以前出的关于国民性的书,描述的都是晚清之后的中国人,或者是到当代,都是比较短的一个时段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于是他写了《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从先秦一直分析到民国,拉长时间的维度去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的演变过程。
鲁迅还影响了张宏杰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他在某些时候总是“如蝇在食,不吐不快”。比如,他对当下青年人的阅读方式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我坐高铁、坐飞机、坐地铁的时候,很少看到有人看书,大部分人在那儿看手机、看电影,也有一些人全程好比说坐九个小时的火车,他什么都不看,就那么坐着,他能坐九个小时,我对这类人是永远不能理解的,我是一个不能忍受无聊的人。”
最让他害怕的是,人们阅读能力的退化,会带来头脑的退化。“你要是选择一辈子过得很容易,我感觉就浪费了上帝把你托生成人的机会。你的头脑还要保持复杂一点,你才有可能做一些更符合人类本性的,或者我们几百万年进化来的,好不容易取得的那些东西。”
扫二维码:加环环微信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31448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