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畅销书秘密

出书,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但纵观古今,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要得到传播,一个人的知识要得到传递,一个人要被大众熟知,出书著文是一个最佳的途径。在近代以前,在电视,DV,录音设备,微信公众号出现之前,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认识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是从他的书开始。霍金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出名,除了他在天文宇宙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更多地是因为他的科普作品《时间简史》,这本史上最难懂的科普畅销书。

在52出书训练营的第一课,李鲆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关于畅销书的一个“3214”法则,刷新了我对出书的认知,也为我们出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考方向。

李鲆老师提出,一本书是否有畅销潜质和以下四点是分不开的。

第一,作者能做整合的社会资源,即作者的知名度占了30%。

如果你想出一本畅销书,你在写书的同时必须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个不难理解,名人出书自带光环,而出书之后,人的名气也会大增,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这也是普通人出书的第一大障碍,社会资源相比名人自然少很多。

回到我本身,我在资源这块的给自己只能打2分,这也是我要重点加强的。我想在收纳领域出一本书,我该如何在这一年内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呢?

1)通过自媒体的不断积累收纳这个细分领域的粉丝,包括公众号(木子居家美学),头条号,知乎等等。

2)积累更多收纳业界的资源。在时间和精力充足的情况下,报考日本收纳认证JALO——往二级,一级,讲师线路走。

3)整合学习更系统的收纳知识。设计收纳课程,在讲课,实战中积累粉丝。

第二,主题写的是什么占20%。

写什么比写得好更重要。如果你要写一本畅销书,也就是销量大的书,这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你的受众市场大小决定了你销量的天花板。钱钟书先生写的小说《围城》是实质名归的畅销书,但他费尽毕生心血写的《管锥编》销量却远远不及《围城》。难道是《管锥编》写得不够好吗?实际上,我百度了10分钟都没有弄明白它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它的销量远不及写“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出去”的《围城》。

结合我的方向,我选择的主题是收纳。在我看来,这个主题的受众是比较多的,而且随着消费升级,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这门学问会越来越受重视,每个人的家庭都应该有一本收纳书。所以主题,我给自己打7分。

第三,品质,即文章写得怎么样占10%。

一本书的品质只占到了10%,第一次听到这个占比我是惊讶的。但是听了老师仔细分析,如果这只是站在一个编辑,图书操刀人的角度,这个占比我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写作者的角度,一本书就像是作者的孩子,我觉得作者应该是会更注重书的品质。毕竟书的内容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水准。在长远的角度来看,我更愿意写一本“长销书”,而不仅仅是“畅销书”。这个将会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品质部分,我会给自己5分。

第四,出版商的策划营销功力占40%。

酒香也怕巷子深,40%这个比例也毫不夸张。我们读的每一本书,从销售渠道,到封面,封腰设计,标题,文案,目录,作者简介,到序言,推荐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出版商进行非常精细的策划销售。而书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几个环节的操刀功力。如果以上3个部分都做好了,我相信找到一个8分的出版商并不是问题。

通过用“3214”法则对我目前的分析,最后的得分是0.3*2+0.2*7+0.1*5+0.4*8=5.7

算出来虽然不高,但是却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目标——

第一个是积累整理自己的社会资源,这是我在听课之前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一一点。我们总以为写书了才能有资源,殊不知书能够畅销也与个人自身的资源息息相关。用出书来倒逼自己开始审视资源整合能力,不断积累资源,这是我在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第二个是在内容上不断优化升级,这也是每个写书人对读者贡献的价值。

52周收纳之旅——第二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知道的畅销书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