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两个人,吴起和商鞅。这两位都是留名青史的人物,都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先有吴起在楚国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强盛,后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为秦一统天下打下基础。两人的成就在历史课本上写的很清楚,不过,鉴于大部分人都只有金鱼的七秒记忆力,强哥的记忆力向来也是向鱼看齐的,有必要再捋一捋这两位战国大咖的人生轨迹,以求落笔为证。
一、
吴起这个人,才华超群。军事才能尤其突出,政治手段次之,德行更次。
在鲁国的时候,齐国人征伐鲁国,而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为表忠心,他杀害了结发妻子,方才当上了这个鲁国的将军,这就是著名的“杀妻求将”。虽然打败了齐国人,但是却留下了残忍的名声,在鲁国混不下去了。听说魏文侯很贤明,他就跑到了魏国。魏国的李克给魏文侯汇报说“吴起这个人贪而好色,但是军事才能就是司马穰苴在世也比不过他”,魏文侯并没有犹豫,直接就任命了吴起为将。
吴起在军队里的威信是极高的。他不仅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还能跟自己的士兵“同甘共苦”,甚至亲自给士兵吸脓,这个秀做的要给他打100分。想来,对士兵这么好,对自己的老婆却那么狠,大抵他崇尚的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理论。也从侧面说明,吴起这个人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管是杀妻还是给士兵吸脓这种恶心事,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比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的政治水平就比较low(差劲)了,加上自己不懂得韬光养晦,树大招风,政坛上,他一再被算计,到了魏国也是如此。魏相公叔就给他下了个套。公叔嫉妒吴起更怕他占了自己的相位,跑去对魏侯说:吴起是个有本事的人,咱的小庙怕留不住这样的大神,主公您可以向吴起表示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他要是不想长久的留在魏国,就会推辞这门亲事。接下来,公叔又盛情邀请吴起到家中做客,公叔和夫人唱了一出双簧(公叔的老婆就是魏国的公主),老婆大人当着吴起的面把公叔这个大相国一顿臭骂,整个一副刁蛮公主的模样。吴起看傻眼了,没想到公叔娶了公主,会怕老婆怕成这样,等到魏侯向他提亲的时候,便极力推辞了。很快,吴起就感觉到了魏武侯对自己态度的变化,怕遭到祸害,就跑到楚国去了。
先后丢了鲁国和魏国的工作,这次跳槽到楚国,楚悼王很欣赏他的才能,吴起迎来人生巅峰,顺利当了楚国的相国。上台后他不遗余力的大搞改革,强兵黩武,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却也侵犯了大量贵族阶层的利益。
这就是吴起生平主要事迹。这个世上大抵可以分两种人,一种善于对事,一种善于对人。吴起这个人,用现在话讲,有才干、执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不懂韬晦,也从侧面证明,他善于对事、拙于对人。
二、
商鞅,卫国人,也叫卫秧、公孙鞅,是卫国贵族。据说,他早年投身到鬼谷子门下,成绩突出,顺利的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鬼谷这所大学位于山清水秀的鬼谷溪旁边,人称战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摇篮,孙膑庞涓张仪苏秦都是杰出校友。
年轻时卫鞅在魏相公孙痤的家里当门客,当时的魏国虽然没有称霸,国力是很强大的,时不时的以老大的角色招呼各国领导人喝个下午茶。公孙痤作为大国总理,地位堪比美国国务卿。卫鞅是他的侍从官,职位叫中庶子,大抵是领导秘书。
公孙痤快死时,向惠王大力举荐了他,惠王心想“你死也就算了,还安排个自己人接班,这不太好吧?!”。惠王没表态,他心中早就有了魏相的人选,而卫鞅,用现在话说,根本不够格。我们分析一下,老板公孙痤虽然极力推荐了他,但是在此之前,他却把卫鞅捂在手心里,没有给足够表现的机会。他很清楚卫鞅这小子是属猴的,一旦给他机会变成了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就没有自己这个太上老君什么事了。这个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不少人才华横溢,却在工作中郁郁不得志,能力无处施展,这未必是自己能力的问题,而是机遇的问题。
引申一下,在用人方面,领导可以简单分三类,第一类嫉贤妒能,第二类即用人又防人,第三类现实中的伯乐,一心一意当奶妈。第一类领导的典型代表是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这位大牛推荐人有一个条件:能力比自己差。能力比自己强的,有多远滚多远。而卫鞅的老板公孙痤属于第二类,自己要升天了才让位。至于第三类领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不在家。
除了推荐,公孙老板还给惠王撂下了一句“不用之,则杀之”的狠话。可见他对魏国这家公司是一往情深的,而惠王认为这老东西一会儿让我用他一会儿让我杀他,脑子一定是老糊涂了。魏惠王错过了自己兜里的“宝贝”,卫鞅投奔秦国而去。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秦孝公嬴渠梁。
秦国是一家破烂的差点倒闭的公司,家底一干二净。然而,秦孝公想搞点事情的决心是很大,他对卫鞅百分之百的信任,这也是卫鞅能够将自己的抱负成功输出的基础。所以说,际遇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卫鞅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伯乐秦孝公,而他本人也是货真价实的千里马,两个巴掌一拍即合,方才得以成功。
来到秦国的卫鞅一下子激活了自己,突出的能力加上老板的肯定,改革措施大张旗鼓,也有了“徙木立信”这样的典故。卫鞅的改革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十年左右。第一阶段,搞户籍改革,军爵制等,目的就是加强生产,并提供可行的鼓励机制。在秦国,变法之前土地不能买卖,长期留在士族手中,对于下层人民没有很好的升级的通道,说白点,不管你打怪升级的能力有多强,出身不好,这辈子只能是个loser(失败者)。
改革后,在秦国想要升官发财主要是两个途径,即耕与战。秦国贵族没有战功的不让认祖归宗,这个打击还是很大的。这个制度,不仅让以前不用上班打卡的老爷们出来继续奋斗,还给了地层人民上升的通道。割掉少数人的肉,分给大多数吃不饱饭的人,并让底层人民有机会变成胖子,这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军爵制为例,二十级爵位,要升官靠的的是敌人的首级,一颗首级就能换到土地房屋和仆人。因此,在秦国士兵眼里,敌人头上顶着的从来不是脑袋,而是房子、票子和女子。而且,爵位不同待遇差别很大,没有爵位的士兵吃饱饭都是问题,三级爵位的士兵,就有酱菜可以下饭,再高的就有酒有肉了。而爵位只能通过耕战获得,这在改革前是不敢想的。
制度好关键还是执行的好。秦国在变法过程中,老贵族们没有少使绊子。改革阻力虽然大,却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毕竟这些制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更符合秦国的利益。卫鞅在秦国的第一个十年,秦国国力大增,秦军变成了虎狼之师,秦国的农耕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个十年,耕战体制基本成型,成为不可更改的政治制度,为之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有能力的人,不管是能战的还是能耕的。最大的受害者是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原来的贵族集团。
三、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抱着楚王的尸体,却依然避免不了被射成刺猬的结局。楚王的尸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死后还挨了刀,楚悼王表示很愤怒。这帮王公贵族们终于报了仇,然而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楚肃王继位,借着老爹尸体被人射的理由,清理了部分贵族,这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玩的不亦乐乎,大家斗来斗去,最后同归于尽了,新继位的楚王也可以安稳的过几天日子。
相比吴起的结局,商鞅更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那位被商鞅割了鼻子的公子虔(秦孝公的哥哥,秦惠文王的叔叔兼老师),挺身而出,告商鞅谋反,新上位的秦惠文王也恰好跟商鞅有仇,加上这么多年来,商鞅得罪的那些老贵族们的推波助澜,商鞅无处可逃,最后被五马分尸,灭全家。
这两位改革大将,一个在秦一个在楚,风风雨雨大半辈子,可以说,都为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结局却如此悲惨,不禁让人唏嘘。改革到底有多难?一个人要干一番大事业为什么就这么难?吴起和商鞅,都是治世之能臣,人中龙凤,想必他们的智商也不至于低于平均水平,改革的风险他们又何尝不心知肚明。
作为改革者,要改过去之鄙俗,改过去之格局,势必要大刀阔斧,用快刀子捥肉,要战胜的不是一两个人,很可能是一个集团一个阶级,比如吴起和商鞅所面对的老贵族集团。改革过程中会涉及到太多的利益之争,权利之争,难免结下梁子,甚至不共戴天,得罪人是再所难免的,比如,我们二十世界之交的那位总理就草草收场了。因而,他们的勇气是值得赞扬的,这份勇气可以理解为面对枪林箭雨却泰然自若的决心和毅力,历史的车轮正是他们这样的人推动的。
几千年来,变法图强之举不在少数。相比王安石,梁启超等温和的改革派,吴起和商鞅是成功的,他们的惨死不仅仅是个人恩怨积累那么简单就能解释的。从大的角度讲,他们的死是必然的,绝非偶然。中国人讲中庸之道,在人生方面,用这个词再适合不过,亏则盈满则损。拦在吴起和商鞅面前的槛,叫做君权至上,他们的功绩足够大,也足够满,当然也更危险。
一个人功劳越大,自然势也越大,势大难免党羽林立,没有众星捧月何来势呢?因而,这两位大咖虽树敌众多,积怨极深,却也功高盖主,确切的说,他们不是死在政敌之手,而是死在统治者之手。在统治者眼中,既然改革业已成型,改革大将还有什么用呢?英雄人物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该落幕了。这就像一场考试,答完卷,不管是一百分还是零分,都该卷铺盖回家,而不是赖着考官不走。这两位大抵属于考试结束迟迟不交卷的那种情况。放手与不放手,就像莎士比亚说的to be or not to be(活着还是死亡)一样难。
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个难第一个难点,往往不是敌人的反扑,而是为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大牛们,迟迟不肯放手,故而,从汉高祖刘邦到泥腿子朱元璋,杀功臣的刀从来没有停止过滴血。当然,除了有严重强迫症的朱元璋,定要将功臣杀光光之外,明哲保身的功臣也大有人在。虽如此,强哥看来,这个世界如果还有真理的话,那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绝对的利益。强哥也从中得到了一个启示,如果想收获一份真正的友谊的话,请不要将任何利益涉及到其中,真正的友谊或许只有义交,而绝非利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