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简介

本文符号的意义

X X X: 训练样本集输入特征
y y y: 训练样本对应的输出值
X ∗ X_* X:待预测样本点输入特征
y ∗ y_* y:带预测样本点的预测值
K K K: 核函数
θ i \theta_i θi:核函数的参数
m m m: 均值向量
Σ \Sigma Σ: 协方差阵
d d d: 表征样本之间的相似度, d = X − X ′ d=X-X' d=XX
N \mathcal{N} N:高斯分布函数
Φ \Phi Φ: 累积高斯分布函数

核心思想

输出 y y y服从多维高斯分布,特征 X X X估计多维高斯分布参数。
GPR :核函数估计 Σ \Sigma Σ,构建 y ∗ 与 y y_*与y yy的联合高斯分布,进而计算得到 y ∗ y_* y的条件概率分布,均值即为预测值,方差即为不确定性估计。
GPC : probabilistic classification,采用logistic函数"squash"隐藏变量 f f f(服从高斯分布),然后积分求得概率值。

预备知识

多维高斯分布

多维高斯分布含有两个重要的参数:
均值向量 :均值向量不影响函数形态。
协方差阵 :各个维度上变量间协方差阵决定了函数的形态。
多维高斯分布表达式如下( μ 为 各 个 变 量 均 值 构 成 的 均 值 向 量 , Σ 为 协 方 差 阵 \mu为各个变量均值构成的均值向量,\Sigma为协方差阵 μΣ):
多维高斯分布

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简介_第1张图片
(图片摘自维基百科)

随机过程

随机变量随时间改变的过程称为随机过程。这里的时间泛指过程涉及的所有参数。从动态角度看,一个n维随机变量就是一个随机过程。例如,依次掷6次色子,得到的点数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1, X2,X3,X4,X5,X6] [X1,X2,X3,X4,X5,X6](考虑样本二重性,在没有观测时就是随机变量),这就是一次随机过程,该过程的参数就是时间序列 T = [ 0 , 1 , 2 , 3 , 4 , 5 , 6 ] T=[0,1,2,3,4,5,6] T=[0,1,2,3,4,5,6](只要点数与时间参数对应即可,可以无序)。一次随机过程产生的观测值(例如 [ 1 , 3 , 5 , 2 , 1 , 3 , 6 [1,3,5,2,1,3,6 [1,3,5,2,1,3,6)称之为样本向量。总之,一个样本的产生需要先指定参数,获取统计分布函数,最终生成观测值集合
据此,给出随机过程的定义如下:
样本空间 Ω = { ω } \Omega=\{\omega\} Ω={ω},参数集 T ∈ ( − ∞ , + ∞ ) T\in(-\infin,+\infin) T(,+),如果对于任意 t ∈ T t\in T tT,存在随机变量 X ( ω , t ) X(\omega,t) X(ω,t),那么随机变量构成的簇 { X ( ω , t ) , t ∈ T } \{X(\omega,t),t\in T\} {X(ω,t),tT}(随机变量的集合)就是一个随机过程。

高斯过程

高斯过程就是一个随机过程。随机变量就是 y y y,样本空间就是 y y y的取值范围。 y y y的集合就是一个随机过程。在这个随机过程中,随机变量服从多维高斯分布,相应的参数集 T T T就是 ( m , Σ ) (m,\Sigma) (m,Σ)可以表示为: y = f ( X ) + N ( 0 , σ n 2 ) f ( X ) = g ( m ( X ) , K ( X ) ) y=f(X)+\mathcal{N}(0, \sigma_n^2)\\f(X)=g(m(X), K(X)) y=f(X)+N(0,σn2)f(X)=g(m(X),K(X))其中, f ( X ) f(X) f(X)就是一个特定的多维高斯分布, N ( 0 , σ n 2 ) N(0, \sigma_n^2) N(0,σn2)是噪音项, m ( X ) m(X) m(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向量,通常在机器学习中设置为零向量。 Σ \Sigma Σ用核函数 K ( X ) K(X) K(X)估计,因此实际模型的超参数主要是核函数的参数 { θ i } \{\theta_i\} {θi}

核函数

核函数用来估计多维高斯分布的协方差阵,需要设定初始超参数。高斯过程是根据 X 与 X ∗ X与X_* XX的相似度来获取 y 与 y ∗ y与y_* yy的联合分布的,而核函数决定了如何衡量相似度。一方面,基于对样本间相似性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核函数,例如存在周期性可选用ExpSineSquared 核函数;另一方面,可以对相似性进行分解,对不同的相似性采用不同的核函数,然后对核函数进行组合,例如可将相似性拆分为总体以及局部两方面等。

常用的核函数

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简介_第2张图片
(图片摘自维基百科)
可以发现,大多数核函数均含有一个超参数 l \mathcal{l} l,称为length_scale,用以控制smoothness

特点

stationary:核函数的取值仅取决于 d d d,与具体的 X X X值无关。显然线性核函数是non-stationary
isotropy:核函数取值仅取决于 ∣ d ∣ |d| d,而与 d d d的方向无关。
smoothness:直观地理解就是核函数值对 ∣ d ∣ |d| d越敏感,smoothness越小
Periodicity:核函数是周期性函数
一个核函数同时满足stationary以及isotropy,则称函数是homogeneous,这类核函数使用较多。

高斯过程回归(GPR)

训练

训练的目的就是获得核函数的参数。
预先设定的核函数参数 { θ i } \{\theta_i\} {θi}显然是不够准确的,需要根据样本的信息对参数进行调节,得到后验高斯过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求解核函数的参数。最大化对数边缘似然函数(LML): L = l o g p ( y ∣ x , θ i ) = − 1 2 ​ ​ l o g ∣ ∑ ∣ − ​ 1 2 ​ ​ ( y − μ ) ​ T ​ ​ ∑ ​ − 1 ​ ​ ( y − μ ) − ​ 2 ​ ​ n ​ ​ l o g ( 2 π ) L=log{p(y∣x,θ_i)}=−\frac12 ​​log∣∑∣−​\frac12​​(y−μ)​^T​​∑​^{−1}​​(y−μ)−​2​​n​​log(2π) L=logp(yx,θi)=21log21(yμ)T1(yμ)2nlog(2π)(注:参考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的推导)

预测

假设待预测的样本有 n ∗ n_* n个, n ∗ 个 y ∗ n_*个y_* ny来自 n ∗ n_* n维高斯分布。假设训练数据集中有 n 个 y n个y ny,来自于 n n n维高斯分布。根据高斯分布的可加性, ( y y ∗ ) \left(\begin{array}{c}y\\ y_*\end{array}\right) (yy)服从 n + n ∗ n+n_* n+n维高斯分布。我们的目的就是根据 n + n ∗ n+n_* n+n维高斯分布( ( y y ∗ ) \left(\begin{array}{c}y\\ y_*\end{array}\right) (yy)的联合概率分布)获得 y ∗ y_* y的值。这个时候,各个样本的特征向量 X i ( 包 括 X ∗ ) X_i(包括X_*) Xi(X)派上用场了: ( y y ∗ ) → N ( 0 , Σ ) Σ = ( K K ∗ K ∗ T K ∗ ∗ ) \left(\begin{array}{c}y\\ y_*\end{array}\right)\rightarrow \mathcal{N}(0,\Sigma) \\ \Sigma= \left(\begin{array}{cc}K&K_*\\ K_*^T&K_{**}\end{array}\right) (yy)N(0,Σ)Σ=(KKTKK)其中, K 由 X 计 算 , K ∗ 由 X 和 X ∗ 计 算 得 到 , K ∗ ∗ 由 X ∗ 计 算 得 到 K由X计算,K_*由X和X_*计算得到,K_{**}由X_*计算得到 KXKXXKX。然后,求得 y ∗ y_* y的条件概率分布如下: p ( y ∗ ∣ X ∗ , X , y ) = N ( y ∗ ∣ μ ∗ , Σ ∗ ) μ ∗ = K ∗ T K − 1 y Σ ∗ = K ∗ ∗ − K ∗ T K − 1 K ∗ p(y_∗|X_∗,X,y)=N(y_∗|μ_∗,Σ_∗)\\μ_∗=K_*^TK^{−1}y\\ \Sigma_*=K_{∗∗}−K_*^TK^{−1}K_∗ p(yX,X,y)=N(yμ,Σ)μ=KTK1yΣ=KKTK1K其中, μ ∗ 就 是 n ∗ 预 测 值 y ∗ 构 成 的 均 值 向 量 , Σ ∗ 则 代 表 了 预 测 的 不 确 定 性 μ_∗就是n_*预测值y_*构成的均值向量,\Sigma_*则代表了预测的不确定性 μnyΣ

高斯过程分类(GPC)

回归与分类的本质是一致的。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然后采用Sigmoid函数将回归预测值转化为概率值(英文文献通常用"squash"形容这一过程,即将预测值压缩到[0,1]区间),最后通过概率判别所属类即可。例如逻辑斯蒂回归就是先采用线性回归,然后采用logistic函数进行"squash"。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可表示如下 p ( y ∣ X ) = 1 1 + e − y f ( X ) p(y|X)=\frac1{1+e^{-yf(X)}} p(yX)=1+eyf(X)1其中, y ∈ { 1 , − 1 } y\in \{1,-1\} y{1,1} f ( X ) = w X f(X)=wX f(X)=wX。先给出初始 w = I w=I w=I,经过训练得到后验的 w w w

训练

高斯过程与逻辑斯蒂回归类似,同样采用logistic函数进行"squash",只不过将线性回归模型改为先验高斯函数 f ( X ) = N ( 0 , K ( X ) ) f(X)=\mathcal{N}(0, K(X)) f(X)=N(0,K(X)),先给出初始核函数参数 θ \theta θ,经过训练后获得后验最优的核函数超参数。训练过程同GPR,即最大化对数边缘似然函数。

预测

首先获得待预测样本对应的 f f f的多维高斯分布(后验分布),不用关心隐藏变量 f f f的值,在后续积分中会消除。这不同于逻辑回归,需要计算出线性回归值。即
f_*
式中,f为训练样本对应的隐藏变量。积分求得概率值,即
p
式中, σ \sigma σ即为logistic函数。积分结果为 p ( y ∗ = + 1 ) = Φ ( μ ∗ 1 + σ ∗ 2 ) p(y_*=+1)=\Phi(\frac{\mu_*}{\sqrt{1+\sigma_*^2}}) p(y=+1)=Φ(1+σ2 μ)其中 μ ∗ , σ ∗ \mu_*,\sigma_* μ,σ分别为待预测点对应的均值以及标准差(均值向量以及协方差矩阵的计算同GPR)。

多分类

当用于多分类时,采取的方式与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方式一致,即"one VS rest"和"one VS one"。注意,采用"one VS one"方式时,n个类的多分类问题的核函数有 C n 2 C_n^2 Cn2个。

Tikhonov正则化

当数据中存在噪声时,为防止过拟合需要进行Tikhonov正则化,即协方差阵的对角元素加上参数alpha(噪声水平),另一种替代方式是在原有核函数基础上加一个WhiteKernel。

优缺点

优点

  • 给出预测值的概率,给出置信区间
  • 可以个人定制核函数形式

缺点

  • 不稀疏,训练过程需要用到所有的样本以及特征
  • 高维情况下效率低,尤其当维度超过几十个时

为什么用核函数计算协方差矩阵?

高斯过程的各个变量 y y y间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在协方差阵上,我们也是利用待预测点与样本点间的联系来得到预测值的。
假设不用核函数(也就是不使用 y y y对应的特征)没办法得到各个样本点间的协方差,协方差矩阵除对角线元素外全部为零,导致自变量 y y y之间毫无联系。
例如(参考资料1中举的例子,这里重写一下代码):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itertools import cycle

color_cycle = cycle('kbryg')
n_variable = 20
n_sample = 5

plt.figure(figsize=(500, 300))
sigma_s = np.eye(n_variable) # 协方差阵为对角矩阵

for _ in range(n_sample):
    point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np.zeros(n_variable), sigma_s)
    plt.plot(np.arange(n_variable), point, color=next(color_cycle))
    plt.scatter(np.arange(n_variable), point)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正确显示中文
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 正确显示负号
plt.title('不使用核函数的情况', fontsize=24)
plt.xticks(np.arange(n_variable))
plt.xlabel('y', fontsize=20)
plt.show()

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简介_第3张图片
核函数来估计协方差,能很好反映各个变量 y y y间的关系。因为核函数充分考虑了样本间的相似性(大多用 d d d度量)。
例如采用squared exponential核函数后,曲线变得平滑了:

xs = np.linspace(0, 1, n_variable)  # 构建y对应的特征
sigma_s = np.exp(-(np.expand_dims(xs, axis=0) - np.expand_dims(xs, axis=1)) ** 2 / 2)  # 依据特征xs构建协方差阵

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简介_第4张图片

代码

重构参考资料1中GPR的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minimize
from scipy.spatial.distance import pdist, cdist, squareform


class Kernel:
    # RBF核函数
    def __init__(self, theta):
        self.theta = theta

    def __call__(self, X, Y=None):
        if Y is None:
            dists = pdist(X / self.theta, metric='sqeuclidean')
            K = np.exp(-0.5 * dists)
            K = squareform(K)
            np.fill_diagonal(K, 1)
        else:
            dists = cdist(X / self.theta, Y / self.theta, metric='sqeuclidean')
            K = np.exp(-0.5 * dists)
        return K


class GPR:
    def __init__(self):
        self.K = None
        self.X = None
        self.y = None

    def log_marginal_likelihood(self, theta):
        # 计算对数边缘似然函数
        K = Kernel(theta)
        sigma = K(self.X)
        log_likelihood = np.log(np.linalg.det(sigma)) + \
                         self.y @ np.linalg.inv(sigma) @ self.y + \
                         sigma.shape[0] * np.log(2 * np.pi)
        return - 0.5 * log_likelihood

    def fit(self, X, y):
        # 训练,获取核函数最优参数
        self.X = X
        self.y = y

        def obj_func(theta):
            return - self.log_marginal_likelihood(theta)

        theta_opt = minimize(obj_func, np.array([1.0]), method='BFGS')
        self.K = Kernel(theta_opt.x[0])

    def predict(self, X_pred):
        # 预测,获取y*的条件概率分布
        K_pred = self.K(X_pred)
        K_train = self.K(self.X)
        K_pred_train = self.K(self.X, X_pred)
        K_inv = np.linalg.inv(K_train)
        mu = K_pred_train.T @ K_inv @ self.y
        sigma = K_pred - K_pred_train.T @ K_inv @ K_pred_train
        return mu, np.diagonal(sigma)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gpr = GPR()

    # 生成样本数据
    coefs = [6, -2.5, -2.4, -0.1, 0.2, 0.03]


    def f(x):
        total = 0
        for exp, coef in enumerate(coefs):
            total += coef * (x ** exp)
        return total


    xs = np.linspace(-5.0, 3.5, 100)
    ys = f(xs)

    X_train = np.array([-4, -1.5, 0, 1.5, 2.5, 2.7])
    y_train = f(X_train)

    X_train = X_train.reshape(-1, 1)
    X_pred = np.linspace(-8, 7, 80).reshape((-1, 1))

    gpr.fit(X_train, y_train)
    y_pred, y_std = gpr.predict(X_pred)

    plt.plot(xs, ys, color='k', linewidth=2, label='True')
    plt.scatter(X_train, y_train, color='b', marker='*', linewidths=3, label='Train_data')
    plt.plot(X_pred, y_pred, color='r', label='Pred')

    plt.fill_between(X_pred.reshape(1, -1)[0], y_pred - y_std, y_pred + y_std, color='darkorange',
                     alpha=0.2)
    plt.legend()
    plt.show()

结果如图所示:
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简介_第5张图片

参考资料

  1. http://bridg.land/posts/gaussian-processes-1
  2. http://www.datalearner.com/blog/1051459170229238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ussian_process
    注: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