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研究读书方法,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我自认热爱读书,但是读了很多年,似乎长进不大,也曾被自己崇拜的长者批评过,读书一味图快,什么都收货不到,倒不如去读小说,消遣一下,更自在。
一、快速阅读
去了图书馆的阅读方法专柜,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打牌的快速阅读的方法论的书。我选了几本,现把快速阅读的要点记录如下:
1 快速阅读的理论基础
有两点:第一,人脑的运转速度远远大于我们正常的一分钟100多字的阅读速度,能到600-700字的思考速度是正常的。那剩余下来的运转空间用来干嘛了呢?瞎想,或者说在做白日梦。也就是说,你阅读的速度慢了,反倒不利于你理解文章的内容。因为你的大脑在思考完全无关的东西:中午吃啥呢?这本书我读了多少了,还剩多少呀??
这个说法可能也有理,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在想别的事情,有的我能发现,有的我发现不了。
第二,人眼的运动方式。
研究者通过对阅读者的眼睛进行拍照发现,人在阅读的时候,眼睛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的,而是隔几个字聚焦一次的。换句话说,你隔的字越多,一行需要聚焦的次数越少,阅读速度越快。
第三,人为啥会读的慢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回读,也就是你的眼睛会不自觉地往回看,而不是一直往前看。怎么消除呢?方法很简单,用手指着读,看哪读哪。通过这种小孩子读书的方式,我们的读书速度可以立马飞跃一个等级。(图片)
2 快速阅读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已经说过了,用手指着读,看哪读哪。你手运动的速度阅读,读的越快,可有有效消除回读。据说眼睛会自动捕捉运动的物体(也就是跟着运动的手看)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进化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原始社会,时刻处于被猛兽攻击的危险之中,所以一旦发现草丛中有动静,眼睛立马就能看见,而会自动忽略静态的背景,所以人类就进化出了眼睛自动捕捉动态物体的本能。
第二个方法就是扫读。所谓的扫读,就是减少眼睛聚焦的次数,扩大一次聚焦的范围,从一行聚焦2次,慢慢训练到Z行聚焦整页书。
据说经济学家科文的读书速度惊人,他读一页书的速度也就是别人读一个标题的速度,读书的速度和别人翻书的速度一样快。没有证据说明他用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他只说自己的读书快的秘诀是“read a lot , and a lot",然后,你就知道书的下面会说什么。一般人读小说比专业书快,但他读专业书比小说快。因为专业书下面的内容可以预测,而小说的内容无法预测。
我没上过快速阅读的培训班,只是照着书的指导训练了一段时间,读书速度是上去了一些,最快可以到400,但我发现,只能用于读小说和很简单的书,不能用这个方法来看专业书——你啥也没看懂,没记住。
二、见书下药,不同书不同速度
这种阅读方法的倡导者,应该就是阅读方法的最著名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了》,咯,就是这本。
他指出,读书有三层目的:为了消遣,为了获取资讯,为了增长内力,能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世界。
为了消遣,你可以想看多快就看多快。看完之后哪怕立连情节是啥都想不起来也没啥关系,反正你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消磨掉时间了,那就够了。
为了获取资讯,那你就得费一点功夫了。起码,你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说得上理解了资讯的重点吧。
为了增长内力,增加对理解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那就得好好用功了,精读,细读,慢读,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本书也介绍了读书四种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1 基础阅读
这个是阅读的最底层阶段,也就是你能认识文章的每个字,不是目不识丁,就做到了基础阅读的要求了
2 检视阅读
这就是我们习惯称的略读或者扫读。拿到一本书,立马从第一页开始读,是一种很笨的读书方法。我们应该先看看序言,目录,前后推荐语,掌握这本书的主题,这样读书才不致于一头扎进去,却一头雾水。
3 分析阅读
这就是细读的阶段了,首先要知道书在讲什么,说明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然后再考量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运用的论据是否恰当,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是否恰当,有没有犯一些谬误,比如滑坡谬误,诉诸众人谬误,恐吓谬误,以偏概全谬误等等,然后再考量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随后作者还按书的科目分别介绍了读书方法。
4 主题阅读
这是读书最高级的阶段了。简单一点说,就是针对某一个主题,抱一堆相关的书来,比照阅读,一边读,一边用各种方法分析,读的不同的观点多了,你自然就能知道自己倾向于哪种观点,抑或者更高级,直接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来。慢慢的,自己的观点越来越鲜明,越成体系,自己的价值观也就形成了。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学习民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写自己的民法教材,用的办法就是抱一堆民法教材来,一边读,一边写自己的想法。民法书写完了,你的民法学的也就差不多了。
三、强力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是同人于野推荐的,咯,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牛人一枚。
他主张,阅读针对写给非专业作者的专业书籍,要阅读两遍。第一遍,按照正常的速度阅读,一边读一边想。第二遍,一边读一边做读书笔记,读一章,记一章,读完书就可以扔了。读书笔记的做法要求比较高,具体如下:
1、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3、有打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能做到这样要求的读书笔记,是很累人的。作者自己都说,一有空闲时间,他有三种选择:读一本新书,写一篇文章,或者坐一篇读书笔记。他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写读书笔记,最累人,最耗费脑力。作者还发现,通过kindle的划重点的功能,可以发现,大部分读者,都是藏书者而不是读书者,难读的畅销书大部分买回去都只读了前几章。
四、整体性学习
Scott Young,一个学生,学习达人,大学专业是商业学,又自学了编程,参加各种演讲,开设博客,写了几本颇有影响的电子书,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自学完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4年制本科的全部课程。他写了本书《Learn more, study less》。
他说,他能学的这么厉害,是用了整体性学习的办法,也就是尽量在学习的时候找到现在学的知识跟你已有知识的关联,从最基础的生活经验起,到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直到整个学习的内容融汇贯穿成一个整体。在这中间,运用插画、比喻、内化等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程度。
《哈佛幸福课》估计很多人都看过,我也是。我深刻记得那个很帅的教授讲的一句话:学习不是为了改变你心智的容量,而是改变你心智的形状。人的智识,应该是把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唯一原因。认真读书,用合适的方法读书,改变自己的“心智形状”,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