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绘画心理学4

“你的房子画得有些东倒西歪,给人的感觉就是你的家庭似乎并不是很稳定,而你画了瓦片和烟囱都表示你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弗洛伊德,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就如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他认为潜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换句话说,“房树人”测试挖掘出来的,就是被测者压抑在最深层的没有被意识所识别到的最原始的心理能量。

1.可以在个体环境下使用“房树人”测试方法的机会:

①在个人发展遇到问题或者选择存在一定困难的时候。

②你的朋友来找你帮忙,诉说他的困扰,希望你给他出出主意的时候。

③和刚认识的男/女朋友约会的时候。

2.可以是在团体环境下使用“房树人”测试方法的机会:

①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突然聚会,大家聊了聊近况又好像无话可说的时候。

②举行专门的“房树人”测试活动组,在组内进行沟通和讨论。

告诉被测者:“请用铅笔或者蜡笔,认真地画一座房屋,画任何结构的房屋都可以;认真地画一棵树,任何树都可以;认真地画一个人,注意不要画漫画人和火柴人,只要你努力地画,就可以了。自己觉得画得不满意,可以用橡皮修改,时长没有特别限制,只要你认认真真地画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用尺作画。”

分析图画时,要有一个总体印象的概念,对被测者的直感、被测者对测试的态度要有整体感觉,如惊喜忙乱、软弱无力、冷漠、幼稚、认真、一丝不苟、无精打采、懒洋洋、慢吞吞、粗枝大叶、不细致、生硬不合作、敷衍了事、有安定感、友好、不安、散漫等。

人(Person)在房树人中更多地代表了个体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代表了人际沟通,表示个体的自我形象以及人格完整性。

人反映的往往是自我现实像,所以在画人时,会自发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一般反应是心理上的和躯体上的自我,当然还表现着个体的理想像,印证自我的人格内容。

画出现实自我肖像的人更愿意敞开自己,更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以抽象画代表自己的人有隐藏真实自我的可能。

但不论是哪一种画,画出来的人物、事物一定有某方面能够代表作画者身上的某些特质,这时,倾听作画者的解读就特别重要。

儿童绘画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两个主导方向,来领导我们前去解读儿童绘画世界。第一个方向是以儿童绘画的认知缺陷观为代表的,这种观点把儿童绘画看成是儿童不成熟的世界观的展现,认为儿童画是一种图形表达;而另一个方向则强调了儿童绘画的投射意义,认为儿童画是儿童情绪焦虑的镜子。这样说太专业,可能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儿童情绪焦虑,是不是一种病啊。其实宽泛的说法就是儿童绘画反映了儿童的情感。

从以上观点来看,儿童涂鸦图画表现出两大特征,就是无意图和无预期的视觉性动作记录,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胳膊、手腕和手的机械结构所决定的。儿童拿着铅笔或蜡笔的手不跟随眼睛的注视而运动,手势所产生的意外痕迹是不承载图画意义的。也就是说,大人以为孩子已经学会了画画儿,拿着笔到处乱画,但其实那不是画画儿,科学地说那叫涂鸦,只是一种动作的记录。因此我们也无须对这些早期涂鸦是否有意义过分纠结

马休斯的理论是基于他对自己的三个孩子的纵向观察和详细记录而形成的,他认为婴儿和学步儿在发现纸和笔之前就可以用他们的手势来留下痕迹。所谓的留下痕迹被他称为做出标记。举个简单点的例子,在婴儿面前有一杯牛奶被打翻了,那么婴儿会立刻爬过去,然后婴儿会先将手伸向牛奶,这个时候,有三种可能性会发生:第一种可能是婴儿会用手或者胳膊垂直于地面做一个向下戳的动作;第二种可能是婴儿有可能会猛烈地拍打这摊牛奶,或者直接扫过;第三种可能也是与之后的涂鸦最为接近的就是产生了类似于“推——拉”的动作。这三种可能性的发生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改变了那摊牛奶本来的样子,也就是留下了婴儿的运动痕迹。马休斯把这称为“做出标记”,即这是混乱涂鸦的阶段。

从单纯凭借手臂动作在画纸上留下痕迹开始,发展到创造出线条和图形,再发展到对图画空间的理解,这就是孩童图画发展的一个高度有序的过程。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6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7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8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9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0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1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2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3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4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5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6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7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8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19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0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1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2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3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4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5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6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7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8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29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0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1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2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3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4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5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6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7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8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39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0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1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2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3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4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5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6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7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8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49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0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1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2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3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4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5张图片
【摘录】绘画心理学4_第5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录】绘画心理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