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一起看《冈仁波齐》(十)

什么是善?

“要是善有原因,它就不是善;要是善有结果——奖赏,它就不是善。因此善是超越因果关系的。”——托尔斯泰

和父母一起看《冈仁波齐》(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妈切下菠萝头舍不得扔,将一株株绽放的绿色皇冠植入花盆,如今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显然早已存活了下来。南方的菠萝有两种,一种长在地上,我们叫做地菠萝,也叫菠萝麻子,台湾和香港人叫凤梨。一种长在树上,我们叫做大树菠萝,也叫菠萝蜜。老妈种的菠萝头是第一种。

老妈说植物也有生命,吃了它的肉身,还要把它的头茎当做垃圾扔掉,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就在她看到屠夫江措旺堆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等待一个小虫子经过那一幕,她说出这一番话。她还说以前乡下人连蚂蚁也舍不得踩死,可令我惊奇的是老妈所在的那个村,竟然是个无神村,除了清明祭祖,一年中任何时候都不拜神,这在南方十分罕见。由此可见,善与是否信奉神灵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果行善要靠供奉神灵来实现,其居心起码不够纯正。托尔斯泰说,“要是善有原因,它就不是善;要是善有结果——奖赏,它就不是善。因此善是超越因果关系的。”

《冈仁波齐》中,善的故事有很多。朝圣队伍的拖拉机被追尾,尼玛扎堆受伤,拖拉机报废,但在肇事者说明撞车的缘由并说明车上有病人后,尼玛扎堆们二话没说就让他们走了。这如果发生在诚信缺失、道德缺失的城市社会里,显然是不可思议的。我在湛江亲身见证过几次事故纠纷,由于民风彪悍,事故双方都会叫来一大堆人,无非就是为了讨价还价,哪方人多,哪方就会得势。这时候事故的真实原因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这一方吃亏。结果,无论是哪一方,为了答谢前来助威的朋友,都要请大家胡吃海喝了一顿,甚至还欠下了个大人情。这笔账到底亏与不亏,谁也不知道。

《冈仁波齐》给我们呈现的世界不是这样,那里的人们好像没有吃亏这个概念。朝圣途中扎营,缺少柴火了,就去路边人家里搬,主人还叫多搬些。拖拉机坏了,互不相识的老人将朝圣队伍全部请到家里住,还帮忙纠正给磕头的姿势。如果一定说吃亏,队伍里最觉得吃亏的就是仁青晋美,但他仅仅是想不通而已。就在朝圣队伍路过碎石塌方的路段,他奋不顾身趴在小扎的身上,石头砸伤了他的腿。他似乎有些抱怨:为什么这么倒霉?自己家起房子伤了两条人命,赔了很多钱,全部债务都是他一力承担。他们全家都没做坏事,为什么上天还是要如此惩罚和折磨他。

尼玛扎堆说,你这样就很好,能够心怀苍生去朝拜就很好。这样的回答好像并不是什么答案,却是最好的答案。朝圣者的内心足够强大而平和,坦然接受命运的一切安排而依然怀有敬畏和虔诚之心。他们并不是去为自己赎罪,也不是因为做了坏事而去忏悔,他们本来就这样,但他们仍要去朝拜,朝拜那个高于自己的所在。或许,他们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或许仅止于至善。然而至善何时可止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父母一起看《冈仁波齐》(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