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跟风,人云亦云,随大溜儿……这些词儿极其适用于那些“不懂”且“没主意”的时刻,但是作为拥有自由思想的新时代互联网人民怎么能没点鲜明个性?!那些大家都说好的作品我咋就百思不懂其“好”呢?
“《芳华》真得有那么好看吗”、“古典乐到底好听在哪儿”……
本期话题#到底好在哪儿#
How平台做你的解惑诊所
电影
高评分只是一个参考,懂内涵才是王道
《穆赫兰道》
Q:这学期选了门公选课叫《欧美电影赏析》,然后老师这周就放了一部他认为值得赏析的电影《穆赫兰道》,结果看完以后全班一脸懵b,然后老师却一脸迷之微笑。我想问一下各位大神,这部有点重口的电影真得值得拿来赏析吗?表示小心脏有点承受不住。
哈哈,你们老师既然选了这部电影就应该能料到你们这看不懂的状态。《穆赫兰道》这部电影是需要n刷才能看懂的,不然怎么对得起“它是大卫.林奇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这样的称号。
这部电影高级的地方就在于,将梦境与现实中的人物交替揉和在一起。影片你如果认真看到末尾也不一定能恍然大悟,是因为影片的前3/4是一个梦境,而梦境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虽有一样的脸,但是名字和人格状态都不尽相同,这是极具迷惑性的地方,也是为什么让你们一众学生看不懂的地方。
就拍摄手法和情节设计而言,这部电影绝对值得当成一部经典案例放在课堂上赏析,因为够难够有深度(你们老师也是有小心机的),而且当代真得再无导演能拍出这样结构诡异的悬疑电影了。但是好不好看这种事儿就很主观了,在你没懂的时候就没必要一味地去夸或者推荐它了。
肯定还有小伙伴没看过这部电影,所以我也不多剧透了,想要烧脑寻求刺激的可以试一下,在那之前就别先去扒影评啦!
△结合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有助于理解电影
——回复选自How答主 镜中我
一个把电影看做第二世界的理想主义者
《芳华》
Q:最近朋友圈都在刷屏《芳华》这部电影,看过的人基本都说好看。于是我上周也跑去电影院凑了个热闹,看完以后是觉得好不错,但是就是说不出来电影好在哪儿,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可能是电影经过删减了以后,有些情感上的不连贯性,让你在看完以后也只有不错的感觉。
更建议你在看完电影以后去读一读严歌苓的原著《芳华》。
再回到电影上,我最大的触动点是每个人物像是跨过时间的洪流,透过电影屏幕,真真实实地竖立在我眼前,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是给我的感觉他们就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人,或许正是因为冯小刚经历过,所以才能拍得如此写实。
那些关于善恶,关于战争太宏大的方面这里我也不想用我浅薄的观点去分享出来。我更愿意去说最打动我的那个片段:就是何小萍独自走到中院里在月色下舞蹈的那段。
我总感觉,这支舞是她对于刘峰产生含蓄爱恋的开始,她甚至可以忘记任何人或是任何一支舞,但她却能记得,这段感情开始的那个瞬间(我想那个瞬间的他是带着光走进她心里的)。
我想一部影片能有打动人的一处,那它就是好的吧,至少在被打动者的心里是这样的。
——回复选自How答主 小胡椒随遇而安
不知道现实主义者在这里是否受欢迎
音乐
每了解一种音乐风格,就像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古典乐
Q:古典乐到底好在哪?一些小片段搭配影视作品,还很让人能get到美感,比如《卡门序曲》和《月光奏鸣曲》,但如果只凭耳朵听,特别是完整地听一部交响作品,只觉得太累了,听不进去。
古典音乐每首作品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像一部小说、一幅画、一首诗一样。
其实像听歌那样只听旋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旋律、节奏、和弦、结构各方面进行感受。
古典音乐之所以比流行音乐高出很多,不在于它表达的情感或者思想内容,而是从谱面上分析,古典音乐的音乐语言发展,和弦的运用,转调的逻辑等等等等这些纯粹的音乐范畴的内容上比流行音乐高出很多。(不过,有差的古典音乐,也有好的流行音乐。)
如果想要欣赏古典音乐,建议从小型作品开始,或者是从具有鲜明色彩的作品入手,例如巴赫的作品。听大型交响作品,不好把握它们的结构,而且对没入门的来说容易疲倦。
——回复选自How答主 怀中猫跟意中人
一个弹唱能力俱佳的乐评人
后摇
Q:最近身边的小伙伴都沉浸在后摇音乐的星辰大海里,但是我听了几首,感觉没有人声,一首曲子又一般7、8分钟很长,越听越压抑,想说这种音乐究竟哪里吸引人了?
嗯,说后摇没有人声的,那你可能是没听过《60km/h》这类加入人声叙述的后摇。其实后摇弱化人声是为了让听者更好地感受到乐器本身的魅力,甚至加入人声,也是将人声当作一种乐器。
至于后摇的曲子一般有点长,是因为后摇想表达的情绪要比一般流行乐曲要更为跌宕起伏,很多后摇作品里会有好几处风格转折,有的是由忧伤转高亢的兴奋再转到最后的平静,就像是在体会创作者的一段人生心境一般。
至于越听越压抑,那是你没找到适合你听的曲子。比如台湾晨曦光廊的《60km/h》就展现了失望后的积极向上,作品里的车流声会让人听到的一瞬内心就趋于美好的平静,越是到结尾就越是一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豁然开朗。另外一首Moonlit Sailor的《Landvetter》也是很明朗的。
△晨曦光廊的《60km/h》封面
——回复选自How答主 逗慢精
慢生活,享好物
书籍
你还未能进入这书的世界,只是因为你差了一个理由
《白夜行》
Q:每次去逛书店的时候,都会看到东野圭吾的书占据一席之地。我室友也超爱看《白夜行》那本书,于是从她们手里的书轮到我这,但是我看到一半就有点看不下去了,书里面对于一些关于性方面的描述太露骨了,而且我觉得东野圭吾有点啰嗦,但是网上又好评如潮,表示内心在继续看于放弃中纠结,谁能给我点看下去的动力?
如果只是因为性描写太露骨,其实你在看的时候可以跳过这段。但如果你是不太能接受日本那种动不动就揭露人性阴暗面的风格状态,我不确定还要不要推荐你继续看下去。
我当时看完书后心里也有一段时间是很压抑的。有人说:“《白夜行》是一本提前看到结尾和一直看到结尾都会后悔的书,总之,这不是一个很畅快的故事。翻的不经意会错过童话,读得太认真又会流干眼泪。”
如果你想你的生活更有深度一点,如果你是那种愿意去探究思考人性本身的读者,那么《白夜行》无疑是能拓宽你关于这方面见解的一本书。东野圭吾在书里所表现的不是世俗的恶,而是一种提纯的,高智商的,有分寸的,肃穆的恶,这种恶最终竟会让读者为之动容,和纯粹的善一样。
偶尔让自己心里不畅快一下换来一阵深思,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回复选自How答主 云知道
没事就爱压马路的双子座
《当呼吸化为空气》
Q:我这个人其实有点从众心里,就是看书往往会跟着豆瓣评分来选择,评分高,那我就看。前一阵子看到一本《当呼吸化为空气》,评分8.8分,但是我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却是:平淡。是我读得太浅薄了吗,怎么就get不到高分的理由呢?
其实这本书真得在不同心境下,能看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经历了人生比较迷茫的一个阶段。然后看到书中保罗.卡拉尼什的种种经历以后,会开始细想自己作为一个人,生存于世的意义在哪儿?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终其一生庸庸碌碌?还是为了探寻存在于世的价值,用一生去探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即使保罗.卡拉尼什生命短暂,但是他却比很多活着的人要幸运,至少他找到了一生中最热爱的事。要知道,有的人花了一辈子时间,都没能探寻到这件事儿。
有的书它的魅力不在于文字,而是在于那多一点点的思想,那点思想就像读者人生里的一座灯塔,闪着微弱的光却能指引方向。
——回复选自How答主X
一个话剧界的扫地僧
画作
艺术倘若容易懂,怎么会有那么多为之自杀
梵高作品
Q:之前看柯南的剧场版里有一集是涉及到梵高作品的,那集叫《业火的向日葵》,最近又有一部关于梵高的纪录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好奇梵高和他的画究竟有什么特别的魅力,让那么多人为之着迷?
作为一个美术生,我只想说,你感受不到这些画作的魅力,是因为你没有看到过原作,真得强烈推荐你有时间可以去一些美术馆、博物馆逛逛。
就拿梵高《星空》来说,我想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二维的图,中间有多少色差我就不提了。
这样确实看不出来特别的。但是真正的星空是这样的:
梵高的所有笔触,都是具有色彩延伸、变化,和方向的!在他的每一笔笔触里,都具有完整的色彩变化、形态与走向。这不是疯狂地画出来的,每一笔都是高度的控制力下。
《星空》是一部使人感到眩晕的作品,因为在这一幅画中,梵高的笔触出现了大量的方向上的对抗,它们全都在延伸、旋转,像激流一样流动。看上面这部分局部,仅仅绿色就出现了浅绿、深绿、深灰绿、棕灰绿、黑绿,而棕色同样出现了五六种。它们之间的递进、纠缠以及肌理上的延伸,构成了具有疯狂动力的前景。
而一个正常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从星空的场景中看到事物如此疯狂的流动的。这才是《星空》之所以为杰作的原因,也是梵高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才与高明之处。
——回复选自How答主Gossip Girl
一个资深美剧控的神经病
如果你也有百思不懂其“好”的事儿
可以扫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参与本期话题活动
本期话题不止于书影音画
“花王蒸汽眼罩到底为什么好用”、“airbnb真得有传说中那么好”、“胸大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只要你想得到,都可以尽情发问
而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也急待有一己之见的你来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