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不让娱乐致死我们的灵魂

摘自京东共读

读书,是不让娱乐致死我们的灵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信息狂轰乱炸,朋友圈、手机新闻客户端、各种电子设备自动跳出的热点...我们已经步入“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阅读都在“泛娱乐化”,大量无效信息忽悠着我们的认知。

陈丹青说:“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媒体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可是,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1.

每天上下班乘一小时的地铁,几乎所有人都在玩手机。各种八卦新闻,眼下流行的、唠家常的肥皂剧,各路明星上马的综艺节目,奋战中的“王者荣耀”。

这样的情景,你也一定不陌生吧?在拥挤的地铁里,高档的写字楼里,甚至是不甚热闹的乡下。娱乐的触角无处不在。

我们每天被这些娱乐包围,像贪图快感的瘾君子,不断地寻求让我们发笑的东西,不断在游戏的世界中得到虚拟的满足。

可是笑完了,当我们放下手机,关上电脑,面对现实生活时,却感觉到茫然。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除了娱乐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开心。

2.

高度先进的智能设备和网络代替了人的思考,大部分人不需要通过看书探索复杂的真理,也不需要理性的思考,更倾向的是那些不需要耗费脑力,刺激感官浅层次的东西。

前不久,“郭敬明性侵”成为微博热搜话题。郭敬明自身发的澄清声明,在网络暴力面前微乎其微。更有网者从郭敬明的身高才华,到他的父母同事等各个方面进行网络语言暴力。各种段子,P图,表情包层出不穷。人们不在乎事实是什么,也不在乎这样做会对他和他的亲朋带来多大影响。只追求是不是刺激、够不够有料!

娱乐之上蚕食着理性,谎言和虚伪。人们倾向娱乐,娱乐也反噬着人的心灵,控制着人们的行为。

3.

不要让娱乐“致死”我们的灵魂。

在喧嚣和嘈杂中掌控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

阅读有许多的功用,但最重要的功用是改变。读不读书有什么差别?看胡歌和董卿就知道了。

胡歌是圈子里是出了名的爱读书,在经历车祸重创后,他把读书当做了生活的养分。他曾说:“读书就像在读别人的人生,每一次为别人的命运思索,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处。读懂书中的别人,然后找到本真的自己。我想在读书中让时光飞度,是最优雅的老去方式。”

回归的胡歌,在阅读中被重新洗礼。如今的他,一言一行皆值得人称赞,戏里戏外,都被人当做楷模。他更加懂得如何去尊重、去感恩、去回报、去做自己。

董卿在《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中优雅,博学的主持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当盛赞铺面而来的时候,董卿却谦虚地表示:“平时你在看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你在台上的整体面貌。”

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便是她的样子。

失落的时候,《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告诉你:“好吧,就让它去吧,四月已逝,四月已逝。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迷茫的时候,《杀死一只知更鸟》告诉你:“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

浮躁的时候,《瓦尔登湖》告诉你:“一个深邃的思考比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

遇到瓶颈的时候,《拆掉思维的墙》告诉你:“如果你有你想要的生活,可是你还活在自我的害怕当中,那你首先该要去解决的就是破除那种虚幻的安全感,走出你的安全区,因为这会剥夺你的梦想!”

空虚的时候,《无声告白》告诉你:“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

读书,是让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怡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傅彩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长才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5.

有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已突破80%,自2013年来有3000万成年人加入阅读者的行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用读书对抗“娱乐至死”。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把文字转换成图像场景的解码过程,是一个不断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脑进行一系列复杂活动的参与,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我们要看到的景象。而正是这样的思考和想象,才让我们真正获得进步和解放!

作家杨熹文说:“我们坚持读书是为了什么?就算最终跌入繁锁,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图片发自App

博兴友品读书会,第一个成年人的读书组织。

有品味的一帮朋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是不让娱乐致死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