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线城市的一周(从一线到二线)

上海是个魔幻的城市。

第一特点是大与繁华,北上广深普遍如此。

第二特点是小资与文艺,这个特点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在这边人人都讲究衣食住行,生活的种种都可以变成一种向内的仪式与向外传播的标签,让每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理想城市的影子;恨的是它充满了太多的小资与假文艺,老上海人的优越以及前几年大量外企等高大上企业的涌入,使得这座城市的大部分人都在盲目追求一种易破碎的“中产阶级优越感”与“精致的利己主义”。

与北京的包容、洒脱、现实、野蛮等相比,上海偏于封闭、狭隘、理想、保守,更多体现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的价值观。北京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是野蛮的,北京人是也野蛮的,外地人更野蛮,大企业野蛮的创新,小企业野蛮的攻城略地。当然,不同的风格还是由于历史北方游牧与南方纺织的社会形态造就的。

虽然如此,我也喜欢着上海,它的魔幻在于精致、在于生活的种种美好,但我并不热爱它。

回到南京已有一周。

南京是个有古老历史的城市,也许繁重的历史拖累了这座资源丰富的省会城市的向前发展。

第一特点是城市在寻变。

第二特点是沉重。

一线城市的饱和将会在政治、社会、就业上扶持着二线城市的成长,新一线(目前二线城市)包括了杭州、南京、成都、重庆、武汉、郑州、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杭州得益于底蕴浙商文化与阿里巴巴带来的电商经济,成都、重庆得益于西部的再次开发以及中心城市的缺乏,郑州得益于中部中心城市的缺乏,苏州得益于上海,而南京与武汉得益于什么?向西向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经济大省的省会、高度集中的高校资源,两个准一线城市都在寻求变化与创新(因为这个世界与这个国家都在每时每秒的向前变化)。

南京,相比杭州缺乏活力,相比武汉却又是离一个中心大城市上海太近,更别提高铁沿路正在全方面赶超的苏州。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来南京出差,与一位学长聊天。学长创业不易,年过四十,已经满头白发,企业已经B轮已经赢利,但是他却一直苦恼着企业转型。在他心中,这场奔跑的终点可能没那么理想。这其实是南京企业的一个缩影,对于它们,产品强不强,这才是它们强占市场份额的关键点与成败点。相比于北上深,它们低调的只有百度才能搜到,不做PR、Marketing,公司大部分都是技术开发人员,它们追求的是实在的现金流,一条它们可以看得见踏实的道路。

本质上,人在这座城市,就慢慢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与历史渊源浸入。这座负担了许多了太多沉重历史的城市,在汹涌的时代潮流中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但是它一直在奔跑。给这座城市带来创新力量的创业者们,在用属于南京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故事,以及这座城市的故事。

聊到后来,学长问我:“有没有觉得上海、北京的初创企业浮躁的很,还是南京好,这边的人都是踏踏实实的,想不想回南京?”

我说,“短时间不吧,当时从南京走向上海,就是想跳进时代的染缸里,想去接触最新鲜、最魔幻、最前沿的信息与想法。南京,它的信息滞后,圈子狭窄,在我的人生前一阶段,我要出去看看。”

这座城市在渐进式改变,但是可能对于它而言,一次的颠覆性的改变才能让它冲出现在的魔咒。我其实在等待这个改变的出现。在这个改变的出现之前,南京,它欠缺的是信息、格局以及创新的血液年轻人。格局是使命与价值观,需要战略布局、需要落地策略。随着企业竞争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护城河越来越来窄,战略布局与年轻的促生企业不停焕新的年轻人们将变得至关重要。它需要一座桥梁。

我很开心地能够有机会,去搭建这一座桥梁,虽然它暂时只是属于另一个B轮企业。我也很欣喜的看见这个企业的上上下下的人都在寻求改变、努力跟随这个时代。

虽然不聪明,但是从来谦卑。

我热爱南京,但是我并不喜欢南京。它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我在等待他的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二线城市的一周(从一线到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