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出

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出

我有个同事,最近她的读高中的儿子不想上学了。据说不想继续上学的原因是最近经常被同学取笑,而且成绩下滑厉害。

为什么会这样呢?听说都是因为我同事事事包办的缘故。例如儿子的作业往往是同校工作的母亲给亲自交班级课代表的,儿子的在校午睡是母亲借了一个临近的空教室一起陪睡的,洗澡和骑车是上了高中才慢慢学会的,感冒流涕了有时还是母亲亲自动手给擦掉的,一米八几身高体型偏胖的儿子在操场运动常常是由母亲陪练的等等。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典型的越俎代庖型家长,同事们也曾经建议过她不要这么包办儿子,娘俩都累得慌,可是那闺蜜一脸幸福的说,干嘛要改变呢,儿子也接受,我也很享受啊。如今儿子不想上学,作为母亲的自然是着急上火,向要好的同事请教咋办。大家的建议是先好好沟通,如果实在做不通继续上学的工作就休学一年再说,总之不能完全放弃即将完成的高中学业,况且这孩子脑子很灵,学习一向名列前茅的。同事则是要求儿子继续读下去,不能休学,说儿子也许只是一时糊涂。最后办法折中下来,是让孩子从教室搬出来,在旁边空教室自习,有问题来办公室请教。那母亲还特别担心那个没有空调的空教室会不会冻着儿子了,时不时地来看望一下儿子。

这样一个多月下来,这孩子从一开始老师问话也闷声不响到后来能和办公室老师一起笑谈几句了,看来心理那个坎暂时是缓过来了。但是距离高考仅剩一学期时间,他仍然死活不肯进教室和同学们一起读书,母亲只得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继续为儿子做着一切后勤工作。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情况是,那孩子的母亲教书很出色很优秀,是学校师生公认的能干老师。

为什么同事做教学如此有声有色,做母亲却那么坎坎坷坷呢?

我的感觉,做老师时教学的对象是众多的学生,老师即使很想帮学生,也不可能一个个手把手教,而只能选择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在不断摸索中掌握新知;而且学生的前程再重要也不会和老师本人一生的命运直接挂钩的,所以热爱学生比较容易放平心态。但我关注到母子相处就不同,与“爱之深责之切”相反,很多母亲把子女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完全视为一体,母亲常常不求子女回报的全力付出,母亲以为自己付出越多,辛苦越多,子女会幸福越多,成长越快。殊不知,满满的父母之爱中,有的付出是子女根本不堪其重的,有的付出或许是子女不需要的,有的付出甚至是萎缩子女飞翔翅膀的……

所以,即使是心甘情愿的付出,也要注意不断改进方式,注意顺应孩子阶段性变化,注意从子女长远角度考虑,还要注意调整家长自己的期望值等。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或许体面的退出才是一场真正的母爱,所谓的大婴孩往往是不成熟母亲一手制造的怪胎。做人秘诀在于,三分选择,七分放手。愿天下母亲学会放手,学会自我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