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想沦落为一本教程,我愿化身为一部小说

在孩子的青春期里,父母与其成为一本成长教程,不如化身为一部青春小说。

孩子,我不想沦落为一本教程,我愿化身为一部小说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01

中午,我随手抽出一本以前的《小说月报》,想看个中篇休息一下。因偏爱推理探案类,我直接冲着题目是《六个凶手》的小说去了。

小说分为两部分。如果只看上篇,它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破案小说:一桩连环杀人案,几经波折后凶手落网。然而下篇徐徐展开,讲述了十年前发生的一桩轮奸案:一位高三班主任和女朋友约会时,遇上了三个凶悍的酒后男人,班主任没能保护了自己的女朋友。在人言可畏中丢了工作和女朋友的他割腕自杀,被舅舅救下后成了市场上一名卖肉的屠夫。十年后,屠夫杀了强奸女友的三个男人中的老二和老三。

破了连环杀人案的警员虽然立功了,但当他认出凶手正是他高三的班主任,而他又差点儿再次揭开班主任前女友的创伤时,他突然决定辞职:“我自己都是个凶手,我有什么资格查别人!”

原来十年前,正是他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反击批评他上课时看课外书的班主任:“你没有资格教训我,你连女朋友都保不住,你这懦夫,你根本不配当老师……”之后,班主任就从学生们眼前蒸发了。

02

成年的我们,本就有限的时间被工作、家务、孩子分割得支离破碎,我们只好用这些碎片去阅读如今盛行于各种网络平台的文章。

许多网文要么一语中的,要么干货满满,满足了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东西的愿望。

于是,我们穿梭于这样的丛林之中,忙得不不亦乐乎。

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读完一篇小说,就更别提大部头的了。除了推理探案之类的纯消遣类小说外。

我们明明可以看浓缩都是精华的观点类文章,也可以看总结概括好了的指导性干货文章,为何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去读洋洋洒洒的小说呢?

《六个凶手》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吗?不要充当那无形的语言暴力施暴者吗?这样的网文多的是,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佳作也有的是。

然而,这篇小说的警醒力量如此强悍,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与反省。说实话,当我读到小说结尾之时,我真的惊出一身冷汗,我从回忆中搜索过去的几十年里,自己有没有充当过这可怕的“第六个凶手”。我狠狠地告诫自己,以后也绝不去做这无形的“第六个凶手”。

这是小说才有的力量吧。给了你真实的体验和强烈的代入感,以平等的叙述者身份向你讲了一个故事,推着你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

03

我合上《小说月报》,站起身来,望向窗外。立秋过后,虽然青岛的天气还是躁热不已,但天空的模样常常呈现出初秋的迹象。天似乎更加湛蓝了,大朵大朵的白云飘移不定,聚散无形。

我突然心里一片澄明。

孩子,我不想沦落为一本教程,我愿化身为一部小说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04

女儿开学就初二了。她越来越表现出一个青春女孩子的模样与渴望,比如开始注重穿衣打扮:“我想要一件……”“我觉得谁谁谁穿的那样的短裤很好看。”有了自己的衣品,出门之前要在镜子前扭来扭去,处处满意了才行。比如开始迷上听歌,走在路上听,做作业的时候听。

这些我都欣然接受。

接受不了的是,当我看见她不专心做作业,时间过了半天只写了几道题的时候,我很想给她讲讲人生的道理:你现在吃的苦,将来都会得到回报的;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时间,将来一定会后悔;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将来你流的泪都是现在浪费的时间;我让你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不那么辛苦,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力……

可是我刚一开口,聪慧如黄蓉的女儿就晓得了我后面要说什么,可是情商不如黄蓉的她绝不会扮个精灵俏皮的鬼脸逗逗我,她只会一脸不耐烦地冲我说:

你能安静点吗?

控制得好的时候,我会撇下她不管,去做自己的事。控制得不好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多说几句,然后人家就会站起来,一言不发,快步走进自己的房间把门带上。

本来我们娘俩儿一天内说话的机会就很少,为了不影响她做作业的时间,即使说话也是直奔主题——学习。然而一提学习,几乎完全无法对接,我们怎么也到不了一个频道上。

我们之间曾经有过的正常交流,就如快干涸的河流,时断时续。

05

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妈妈,不十分强调分数与排名,但我总是对她“正大光明”地浪费时间产生不了抗体,一发现就情绪波动,心律不齐。而且,我无非是不想让她重复我的错误,不想让她走弯路,不想让她吃亏,我向她讲述的那些所谓道理,全是我真真切切的有血有泪的人生经验,都是我的人生经历换来的惨痛教训啊,绝无虚构,如有雷同,更说明是普遍而不是个例。

为何孩子听不进去?为何她是如此抵触拒绝?

06

在我的办公室里,我算是老大姐了。今年经常听到80后的妈妈们抱怨孩子写作业拖拉,听到她们到处打听交流关于才艺班、考级、辅导班的事情,我起初还劝两句:别把孩子逼得太紧了。后来干脆闭口了。

因为我发现,她们正在做几年之前我做过的事情,我用好几年悟到的道理,只是我的,她们自己不经历不体验,任凭别人说什么都是听不进去的。

慢慢地,一次次地,某一日我就像那些突然得道的仙僧一样开悟了:孩子的成长,吸收不了赤裸裸的干货,消化不了“你应该”这样的句子开头。我给女儿讲的人生经验全是“将来”模式,虽然的确是由我的过去经验所得,但对于她来说,都是未发生的她的“将来”。以她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她还理解不了,“将来”意味着什么,在她那无辜的大眼睛里,遥远+模糊+抽象=那是什么鬼?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大人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儿童式的语言和他们交流,给他们讲童话故事,陪他们做游戏。渐渐地,故事和游戏仿佛结束使命似的都消失了。孩子们一下子长大,进入青春期,而我们大人,尚未来得及找到合适的与他们交流的语言模式。我们将故事情节直接抹去,开门见山,张口就是故事最后要说明的道理。

我们已经将“讲故事的妈妈”这层面具揭下,换上了一层“讲道理的妈妈”的面具。

孩子,我不想沦落为一本教程,我愿化身为一部小说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07

在这时间宝贵、懒于思考的时代,人们急于四处寻觅甚至宁愿付费购买教程和“干货”,好使自己的人生一下子升高八度。到头来,许多人还得面临这样一个困惑:知道了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因为道理不是自己的,是从它处寻过来的,以为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一针见血的神医偏方,谁知道理虽是正确的,不加以实践验证,不亲自体验,却很难成为改变自己的动力。从外往里渗透的道理,不如从里向外张扬的驱动,来得更痛快更彻底更具杀伤力。

有一次夜里睡不着,我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竟然得出了一个自以为千锤百炼的结论:人生就是一场试错,从出生就死亡,我们不停地在试错,从中得出一个个有关人生的感悟或教训。

孩子的生命在不断的试错中从脆弱变得强悍,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反馈,自己的驱动,而我们干涉性的反馈,强扭的瓜,他们根本不需要,如果是指引性的反馈,自然熟的葡萄,一点儿也就够了。

如果在宽广的人生的路上,在浩瀚的世界里,她真走得比别人慢了点,那就坦然接受这样的人生好了,只要是自己的,怎么着都好,她总能找到走下去的路。

08

这正是读完《六个凶手》后,我望向窗外,心中突然澄明的原因。

在孩子的青春期里,我不想沦落为一本成长教程,不想浓缩成总结好的干货。

我,其实,可以成为一本厚厚的小说,只是陪伴,参与。这本小说,行文上,应该是克制的,不洋洋洒洒滥抒情的,不马景涛式咆哮的,不一本正经说教的,不干巴巴讲道理的;风格上,应该是有趣的,温暖的,有力量的。

做一本书架上的青春小说,安安静静,等女儿翻开。

好过当一本道理和干货都满满的成长教程,她却一眼都不愿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我不想沦落为一本教程,我愿化身为一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