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朗读者,我只是个摆渡人”

沈从文的《边城》里有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旁边有一条小溪。

想要过溪,必须坐渡船,摆渡人便是翠翠的爷爷。

老人已年过古稀,从二十起便做起摆渡的工作,几十年里不知渡过了多少人。

在人们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摆渡人”。

在《希腊神话》里有个把灵魂载往冥界的摆渡人——卡戎,卡戎是一个不折不扣铁石心肠的家伙。

俄尔普斯想尽办法要去冥界带回亡妻,却遭到了摆渡人卡戎的严厉拒绝,俄尔普斯苦苦哀求,他也不为所动。

直到在俄尔普斯死后,卡戎才把他的灵魂送往冥界。

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灵感来源于此,却用更温暖治愈的方式来讲故事。

15岁,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女孩迪伦,做事、思想总受母亲束缚,在学校也无法与同龄人友好相处,和唯一的好朋友联系也要偷偷摸摸。

压抑了许久的她对久未谋面的父亲充满了好奇,或许父亲此时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偷偷联系父亲后打算乘车去看望父亲,却在隧道口发生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竟发现眼前是一片荒原。

灵魂与身体分离后,以为自己是唯一幸存者的她,却遇到了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

崔斯坦是荒原上的摆渡人之一,此时他的任务是带着迪伦的灵魂安全穿过荒原,到达安全的地方。灵魂们在这里过着和人世间一样的生活,安静平淡的等着他们的亲人一个个来到这里团聚。

若没有摆渡人的保护,灵魂是不可能穿越荒原的,荒原上到处都是恶魔,随时都能把亡者的灵魂拉入地下,吃掉他们的人性,最后也变成荒原上游走的恶魔。

迪伦在崔斯坦的带领和保护下,穿过隧道、山谷和湖泊,经过一个个安全屋,最终到达目的地。

克莱尔笔下的摆渡人没有自己的样子,他们只是一个个有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光球。他们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引领灵魂,受某种规则的制约,像是无法逃离的宿命。

“我用最合适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在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一直保持这样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第一个灵魂之前是什么模样。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为你们的需要。”

迪伦是个勇敢胆大的姑娘,总是会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在得知自己已经离开人世时非但没有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还为崔斯坦的命运感到难过。

崔斯坦在迪伦身上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慢慢的被她的善良和勇敢打动。迪伦也早已不顾一切的爱上崔斯坦,一心想要和他厮守。

在得知崔斯坦无法和自己一样穿过荒原的时候,她冒着灵魂被吞噬的危险,打破规则,凭借信念回到荒原。在没有摆渡人保护的情况下走过大半个荒原找到崔斯坦,一次次的尝试打破规则,想要和崔斯坦穿回那辆货车上。崔斯坦半信半疑的很着她回到荒原最开始的地方,凭借一股信念成功的穿越回人世间。

结局的写作方式很大胆也很直接,打破规则的同时便是渡了自己。

对迪伦和无数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一面镜子,如实反映他们内心的镜像。

你哭泣,便阴雨密布;你欢笑,便灿烂暖阳,景色怡人。

你有什么样的心情,荒原便会展现给你加倍的体验。真像生活,你内心是什么样,你的眼睛里看到的就会是什么样,而你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

前一半的旅途,崔斯坦就是迪伦的依靠,后一半的旅途,迪伦用她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打破规则的勇气支撑着崔斯坦。

到最后谁是谁的摆渡人已经不再重要。

就如派克所说,爱,是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一个人的真正救赎,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

“嗨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你的朗读者,我只是个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