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一旦对由各种外境所诱发的反应本身升腾起真实的领悟,你就会清晰地看到了厌恶、仇恨、恐惧等心相的虚幻,进而就会在当下的境界里发现那惊人的一瞥:这一神圣之器皿—包容,原来如价值连城的古玩一样就浸埋在自家的后花园—烦恼的当下,但你得用清澈的慧眼去挖掘它,而不在头脑的夸夸其谈里寻觅它。
01
延绵的山脉一直向遥远的东方挺进,东方的尽头正绽放着落日的夕阳。当落日的余晖投射给这浩瀚的大峡谷时,峡谷显得深邃但不寂寞。历经了千百万年的鬼斧神工般雕塑而成的大峡谷,如今它就横亘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早已熟悉了风霜雪雨的抚慰,也体会到被群峰争宠与呵护的味道。
一辆汽车在群峰胸前的盘山道上行驶,山峰垂下惊奇的眼帘包容胸前这一渺小但对大山来说又无比神奇的机械之物种。对任何已知的或未知的、厌恶的、仇恨的、恐惧的对象予以真诚的理解,就是以峡谷般的博大胸怀包容一切丑与美、善与恶。这是真正的极善,也是最高的智慧纷呈。当这种胸襟出现时,心灵深处的智慧而不是头脑累积的知识与广袤的宇宙大智惠便和谐共存了。
包容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思想理念,也不是通过意志力的模仿,它不在描述、解释里存活,它也不在理想的乌托邦里徜徉,更没有安祥地睡在愉悦、欢乐的翅膀里。它是一种能否盛下外境对象的容器,这一外境除了指眼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品味的,身体触摸到的对象之外,能否以一颗超越的视野将意念也容纳进来呢?也就是包容之容器能否像这幽深的峡谷、叠峦起伏的群峰之博大胸怀一样容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所触碰到的对象时的反应?
一旦对由各种外境所诱发起的反应本身升腾起真实的领悟,你就会清晰地看到了厌恶、仇恨、恐惧等心相的虚幻,进而就会在当下的境界里发现那惊人的一瞥:这一神圣之器皿—包容,原来如价值连城的古玩一样就浸埋在自家的后花园—烦恼的当下,但你得用清澈的慧眼去挖掘它,而不在头脑的夸夸其谈里寻觅它。
多数人穷其一生的经历,走偏各家庙宇、道场,参访各大名师、智者,以其找到包容的秘诀与钥窍。但凡是在一种规制的方向上寻找,找到的仅是思想里的已知的投射,未知的不可能在已知的方向上找到。恰是沿着一种方向的寻找活动逃避了当下的“包容”之宝藏。
是态度决定包容的程度,思想的邪见触发了抗拒不包容的态度,但解决的答案不是可以包容的思想见解,而是洞彻这种不包容的态度本身。当我们把这一抗拒模式粉碎,包容的广度就如起伏的群山一样延绵不绝;包容的深远就如同这悠长深邃的峡谷一样无所不及。
山花烂漫的日子里你发现不了“包容”的影子,风调雨顺的季节里你无法寻找它的踪迹;它在狂风的怒吼里,在暴雨前的电闪雷鸣里,在惊涛骇浪的浪峰里。它在头脑抗拒的现实里,而不在包容的理想里。
如果你能觉察到内在的抗拒、压抑、克制的存在,注意:不是觉察抗拒的对象,不是觉察抗拒的内容,不是对头脑中思想内容的衡量与辨析,而是对抗拒态度本身的觉照。当抗拒的态度消失的一瞬间,包容出现了,那是当下的清凉与解脱。
02
沟谷两旁郁郁葱葱的植物将绿色的生机气息填满了整座大山的沟壑。宁静中飘出一声长长的猿鸣,青山立刻有种不寒而栗的反应,不一会儿又复原到黄昏降临前的寂静。
太阳欲赶在黄昏之前将落日的影子掩埋在整个大山的臂膀里。大海积淀着那股神奇的力量将这轮火球倾力托举,但它还是无法改变自然法则的运行轨迹—那轮落日带着固有的辉煌缓缓向大海的深处下沉。从浩瀚的大海平静之背景诞生出一股徐徐清风再度轻拂着山谷、盘山路、每座山峰。山谷悠长,浩浩荡荡,夹有黄昏的欲流填充进空性的峡谷,浓浓的柔情沿着峡谷走向之规约一泻千里,永不回头……
没有被知识沾染的头脑以它浩瀚的广博及窥不见底的深邃,正在向无限扩张。只有这种扩张才方可将思想中固有的险隘愈发呈现出它的无穷小,乃至忽略不计。头脑背后有种能包容所有渺小的存在,我们无法估摸究竟是这种浩瀚在影响大脑,还是大脑的扩张将影响着这种存有的实相。
问题是:领悟是如何被累积的知识所制约,尽管我们知道:倘若没有了知识,人类又必须重新开始经历的某些领域;我们也知道:知识可以为领悟提供帮助。但知识不会导致领悟,我们一直以来抱持着知识能带来领悟的观念就是真正制约领悟的罪魁祸首。
知识只是人类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不可或缺性并不代表整体或全部。当人们将全部中的一部分认为是最重要时,生活将越来越脱离真实性,进而变的肤浅、单调与乏味,并演变成灾难性后果,人们可借此利用知识造作出各种手段或体系供人们选择与迷信来逃避这种灾难性导致的痛楚。我们必须发现那种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心灵的问题,一个人知道悲伤对自身无益的知识是一回事,但摆脱悲伤却又是另一回事。
知识对彻底解决问题的领悟来说其最大障碍就是:人们陷在以知识为手段解决心灵问题而不能自拔,人们在这个不能自拔却信以为真的牢笼里必然永远跨越不了这道领悟的门槛。
03
行驶的汽车似乎带着最伟大的使命在半山腰的盘山路上蜗牛般向前蠕动,“高速”、“先进”、“领先”等科技革命时代的昂扬词语所表述的功效都被这蜗牛般的落后行为给否定了。但这种速度恰恰最适合游者目睹峡谷的壮丽风光。从车辆的倒车镜里反射的落日辉煌令人油然感叹:好美的黄昏!好深邃而又遥远的峡谷!
黑夜吞噬了迷人的黄昏,高耸的山峰,蜿蜒的沟壑,巨大高挑的千年松柏都消融于茫茫的黑暗中,有一点星光之火仍跳跃在黑暗中:那是沿盘山路行驶的车灯发出的光。
汽车的马达声也被漆黑的暗夜吞噬了。黑暗不是光亮的对面,因为有黑暗就不可能有光亮,对立的事物就如同钱币的两面,彼此依赖,彼此相克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对立面的事物中一旦一者在现实里,人们要超越现实,就错误地以对立面就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其实,对立面的理想是虚幻的,当黑暗被领悟了,光亮不就来到吗?如果逃离的黑暗,奔向光亮的理想或理念,这种逃避的结果是黑暗仍然存在,而黑暗存在,光亮就仅是你逃避的一个理想—它不是真实。
如果你能聚焦所有的专注能量领悟当下,有方向地寻找也许就不必要了;如果头脑摆脱了悲伤,找寻快乐不就是一种徒劳的活动们。要领悟,头脑必须清晰,没有运动,处在无时间性的清明之光中。注意:这个无时间性指向另一种非时间维度,并不是现在或目前大多数人谈论的当下,真实的当下是指这种无时间性,而不是通过过去与未来比较而言的时空概念。
黑夜漫漫,山谷肃穆,守山的木屋里传出一声猎犬的狂吠,头脑异常清醒而警觉。繁星在天空眨着眼睛窥视着大地。一颗流星瞬间划过夜空留下一道光亮就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头脑在这种无时间性的清晰关注中坚信:光亮一定会从被否定的黎明前的黑暗中到来。
2017年2月 赫明华写于美国旅行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