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池莉,所以《所以》

因为我的床寂寞地空着,前后有过三个男人的拜访。因为,这是我一个人的秘密,秘密里充溢动人的真实与谎言。因此我将永远被缄默所约束,欲言又止,欲言又止那一刻的心悸阿,又痒又疼。――池莉


历时三年三易其稿,池莉最新长篇小说《所以》以女性视角,再一次展现了她对当代城市生活的理解与挖掘。池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着这个世界各种隐秘的难以言喻的心灵痛楚,并在小说中揭示了出来。生活中有太多的“因为”,于是诞生了众多的“所以”。

当被问到小说题目为何取名《所以》时,池莉说:“我们的生活与历史如此复杂,有太多的‘因为’,有着太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我们的人生经验中有着太多的困惑和痛苦,我要做的就是触摸精神世界最隐秘之处的疼痛。‘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立场,还是一种无奈。”

这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武汉知识女性叶紫,在破碎的亲情中,在复杂的爱情中,不断挣扎,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存尊严的故事。1962年降临人世的叶紫,是小知识分子家里三个子女中的老二。因为是“父母意外怀孕的产物,是道德败坏的囚犯”,所以有着相对于哥哥和妹妹不同的对待——不受喜欢,不招人待见,甚至连名字都是来给她报户口的警察叔叔给起的。因为家庭给她的爱很少,所以她急切地想逃离这个对她来说没有一点温暖的家。她那么喜欢学校,那么喜欢远离家庭的生活,所以在大学毕业时,她瞒着父母偷偷地与关淳结了婚。谁知道她只是关淳争取留城名额的致胜砝码,在关淳一家人的密谋下,叶紫成为牺牲品。关淳如愿以偿,自己却被分配到了边远县城的文化馆。在被骗得体无完肤后,她依旧偷偷地离婚了。

后来通过亲友的牵线,她与军官禹宏宽有了婚约。男方动用关系将她调回了城里,安排了好工作。原本叶紫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军官太太,从此高枕无忧。但是该死的文艺青年的情结不合时宜地把她和默默无名的导演、有妇之夫华林牵在了一起。她成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最为人所唾弃的第三者,她的军婚也与她擦肩而过。她被众人所羞辱,被自己的父母所不耻,她却依然坚持着自己所谓的爱情。屈辱和风波平定之后,是13年的漫长婚姻。然而这场婚姻并没有给叶紫带来她梦想中的收获,反而是更多的付出。她勤奋地工作,为更多烂剧本作改编,为家庭榨干每一滴汗水。妈妈的毒咒如影随形,在13年后,她又一次离婚,就像那个男人前妻当年对她说的话一样:他今天是怎么离开我的,以后就会怎么离开你!他因为婚外恋而离婚,临走还骗了她一笔钱,所幸他给她留了一个好儿子。

从风华正茂的大学时代步入到在编剧岗位上小有成绩的中年时光,叶紫的命运却比她编撰的剧情还要错综复杂。十几年来她始终都在遭遇错误的人,面对错误的事情,做出错误的决定。她从当年那个美丽的女孩子,变成了如今这个被命运折腾得不轻的中年女人,在自己40岁的时候明白了自己要什么。正是因为以前的那些过往,所以,她有了今天的淡定。

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叶紫这个角色,有人觉得叶紫冷酷,有人觉得叶紫过于聪明,有人觉得叶紫太追求物质,他们都觉得叶紫的下场都是自找的。其实,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为生活奔波的中年女人,人们所感到的她的态度正是因为过往他们对她的态度,所以,才会有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始终遇人不淑的女人衰而不败的生命体验,并亲眼看着她在爱情和人生命运之间一次次单刀赴会。归根结底,池莉还是试图揭示某一类女性所面临的中年危机,或者说婚姻危机。然而与普通人的危机不同,叶紫所面临的处境显然受外因的影响更为强烈。她个人的所有结局一方面来源于年轻时代就埋下的苦果,更重要的是家庭的阴影。她一开始的所作所为都只有一个目的:逃出那个没有给她任何爱的家。本以为婚姻能拯救自己,却步入歧途,一次比一次难以自拔。眼看着他人“家庭和美”、“装修豪华”、“赚钱很多”、“购买大屋”,她却只能背道而驰。

叶紫从出生或者说从孕育的那一刻就开始承受了太多的命运跌宕。因为“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她出生就面对父母的无奈与冷落。连名字也是民警小何“急中生智”想出来的。幼小的她已经掌管全家的家务。面对父母的偏爱和侮辱式的教育,她发誓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家。这样一种迫切的愿望,使得她想把握一切可以离开家的机会。大学的日子过得充实,过得很快,转眼即将毕业。她又遇到了回家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唯有一个,她简单地想到了“结婚”。如果找个人结了婚,她就不用住在家里了。本性的纯真与世俗的复杂,她轻率地投入了第一段婚姻。她成为了他人分配在武汉的垫脚石,导致了第一次婚姻迅速而无声无息的失败,心里留下了永远的痛。

她不相信自己会被动地被打垮。因为才华横溢,她在小县城文化馆里的工作成绩很好。她努力工作,写了不少好剧本,编成了话剧,文化馆的人对她另眼相待。她却谦虚地说这都是馆长的功劳。她盼望有朝一日会被调回武汉。失败往往是因为我们把事情想的太简单。3年后调回武汉的不是她,而是馆长。她生气,愤怒的向各个部门反映情况,投诉馆长。但回报她的除了白眼就是冷默。这次她深深地感觉到孤独而无助。因为想要摆脱孤独与闭塞,她屈就于现实,答应嫁给自己不爱的军官。一切看似很顺利,她如愿以偿,调回到武汉的文化馆工作,依然是写她的剧本。但每回写的剧本不是被驳回就是被搁潜。和军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他们没有结婚,她一直拖着,他一直催着。

因为是学文学的,叶紫一直向往着美好的爱情。当她遇到第二任丈夫时,即使他是一个有妇之夫,她也要展开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战役。在80年代中期,“桃色事件”可不得了,主角不死也臭,难为社会所容。但叶紫坚信这是纯真的爱情。于是,宁可选择和单位、家庭和亲朋好友决裂,也决不低头。几经周折,终于和解放军脱离关系,嫁给华林,开始一段长达13年的婚姻。因为要向世人展示她爱情的胜利与付出的正确,巩固所谓的“爱情堡垒”。她收拾清高,俯身入尘世,学会勤劳、节俭、洗衣、做饭。但在青春不再时,突然发现,那个徒有其表、好吃懒做的丈夫,竟然搞起网恋,最后一段婚姻宣告结束。

所谓性格即命运,其实叶紫后来所要承担的一切“所以”,都是早已被注定的结局。对于叶紫,你可以说她至情至性、内心单纯,也可以说她没心没肺、缺心眼。但是即使换了其他若干种可能,她也还是被被辜负的,结局自然也是大同小异,就如同小说中叶紫的自省:“事实上,多年以来,对于生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爱情、家庭、事业等各个方面,我都是全力以赴的,也都是煞费苦心的。然而,大大小小的结果,似乎都不美妙。因为,我实在无法想到,生活会有这么多因为。”

叶紫一直是个生活的受害者。她个人的良好愿望与动机总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偏离预想的轨道,成为心灵痛苦的策源地。她的“全力以赴”与“煞费苦心”的结果不是苦尽甘来,反而是一轮又一轮的打击与磨难。难怪连作者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人的苦难是可以白受的吗?当然可以。个人比蚂蚁还要弱小。”她从小乖巧懂事、诚实能干,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为一颗树的命运而不安。但依旧被父母冷落,甚至被母亲视为“下贱”“辱门败户”,将自己的不幸转嫁给叶紫,使她备受不公与摧残,为以后的不幸铺下了奠基。试问若连自己亲生父母都如此厌恶自己,你还能指望谁去真正的爱你?大学毕业,尽管成绩优秀家在武汉,却被人排挤进了小县城。工作上,虽然很有能力,却在经济压力下不得不给别人修改拙劣的剧本。那些再正常不过的追求,对于叶紫而言都似乎在追求奢侈品。

然而,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公并没有将叶紫打倒。叶紫一直都是积极面对生活和现实的。正如她生下来的时候像个小猫,几乎是皮包着骨。父母也没有好好养着她,因为没觉得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有什么大智慧与大作为。可没想就是这么一个孩子,靠着自己的力量顽强的活了下来。她学习很好,尽管要做很多家务。因为她知道自己要想逃离那个家庭只有自己努力才可以。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不会轻易承认这些结果。我坚信,只要我生命不息,所有结果都是过程。我会不屈不挠。”她以宁弯不折的意志力在人生道路上艰难但坚定地走着。一次次的受伤,她没有沉沦,也没有去报复谁,只是努力去承担,去寻找出路。

有人认为叶紫的命运与她的势利、实际、虚荣等等有关。比如,为了房子,色诱关淳;为了户口,不惜牺牲色相欺骗解放军;为了虚荣,勾搭相貌不凡的导演、有妇之夫华林。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其实,她追求的那些的东西只是正常人都想追求的东西。即使有这些因素的存在,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情况下,叶紫还能有什么办法?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想要去改变自己的处境,积极地生存下去。她是不应该用那样的方法去拯救自己,这只是她根本不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第二次婚姻失败带来的危机感会在一时内令她如临深渊,不过叶紫总算还是豁达之人,她能够把命运的一切归结为诸多的“因为”,因此在她内心已经默认了“所以”给她制造的短暂阵痛。她那“缺心眼儿”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使她天生就被赋予了为自己疗伤止痛的能力。“女人的生命有两次,一次死于离婚,一次生于离婚”,40岁的叶紫属于后者,这一次离婚使她获得了期待已久的重生。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觉到人到中年的女子对于爱情、婚姻、人生的顿悟或者说是觉醒。池莉为主人公自述这十多年经历设计了一种自嘲口吻,贯穿始终的,还有一种中年女性煎熬到一定境界的大智慧。有很多人都对池莉在这篇小说中那种絮絮叨叨的说话方式表示不满。但是,在这种对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进行叙述的言辞之间,流露着一种大彻大悟,甚至,还有一点点洒脱,但是,难以掩饰的还有那无法派遣的暗自疗伤的心碎痛楚,她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最隐秘之处剧烈地疼痛着,顽强地寻找和认识着生活的智慧。

小说以主人公叶紫的口吻进行第一人称叙事,人物形象便在作者自言自语般的描述中生动起来。这种方式呈现了其隐秘的精神领域和深层心理动机,直接进入了人物的心灵深处,将她简单而又复杂的心理世界呈现给大家。身处艰辛环境,她很现实,她的选择简单而世俗,符合生活逻辑。而一旦面对自己的心灵,又充满了自省和超越。她不得不承受生活中太多的琐碎与平庸,却又心有所向。

与此产生协调作用的还有通篇流畅、紧凑的行文风格,尤其是大量短句在小说中的出现。同时,在这样的语境中,便于我们摆脱以往来自故事情节的牵绊与制约,不再拘泥于小说惯有的过于细腻、繁复的内心体验,进入到一种轻松的情绪状态,冲破所有想象的局限,直接走进主人公所面临的状态,让她的经历近似于全景式展现。尤为可贵的是,这种行文仿佛在强颜欢笑中回味着内心无言的苦涩,创造着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为主人公的顿悟或者觉醒保留了更清晰的印记。

“所以”是一个无论在书面语中,还是口语中都颇被青睐的词语,因为它承载了一种个人的强调,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池莉看来,“所以”包含的内涵显然更多,它是一种结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生活中有太多的“因为”,于是诞生了众多的“所以”,如同无法割裂的双胞胎。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池莉,所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