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英”

网上晒了一张有着最牛导师团的研究生毕业证,导师团的成员赫然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校长曹云祥、教务长梅贻琦。那些导师在现在做学术的人的世界里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如此马上会好奇毕业生是何许人,再一看研究生的名字,名不见经传。以中国历来重“门第”、重“出身”、重“背景”的情况,不应该毫无影子啊?再一查知道那个毕业的老先生后来搞教育去了,做了中学的校长。

“精 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来小的时候心目里觉得校长也没什么作用,又不是每天直接代课与学生交流的老师,与学生也没什么关系,学生见他也不打招呼,他也不认识几个学生,一校之长若在“自己”的校园里行走,在那么多来来往往的学生中穿过,却似乎那样“孤独”。

现在才明白校长是很重要,校长具有的教育理念对此校的教育“至关重要”。这里不是思考校长如何重要的问题,只返回头说说那位当了中学校长的李鸿樾。也许人们尤其是有“出名”情结的人会有点奇怪他怎么没“出名”呢。如他真从名导师那里熏陶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并具有了高尚的情怀,那他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倒不一定是世俗所谓的“优秀”,而是使学生作为真正的人在这个社会形成了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脑海里浮现了做校长的陶行知给学生的那“四块糖”,这位行知先生就是成功的校长了。

总在思索权威主义教育的弊端、精英教育的失误,还是没有进入“教育”领域,感觉那里不知有些什么东西是以我之力卷入其中后无法“对抗”的,我也没有“勇气”办“巴学园”,所以哪怕只能在外围做些有关于“大教育”的事。

那么精英又是什么?无疑也是社会需要的,那些苦苦思索的前行者都是“精英”,思想的、哲学的、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探索者都是精英。但精英不是那些将自己与所谓的“平民”区分开来,觉得自己比“平民”强,炫耀自己比“平民”优越的人。

总想炫耀比别人强,这也许反而是陷入了“平民思想”。看一个人缺少什么就看他炫耀什么,他自卑什么就看他隐藏什么,是有道理的。所谓的“精英”对生命的感悟比较早,比较深刻,所以要把这种感悟传播出去,使周围的人在此感染下都愿意持续地前行,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然后再与周围的人在一起,浑然一体。

你应该有伟大的形而上的思想,也得有生活的质感。就像一首诗里写的:“你的心要像天空一样高,但你要坐到我们中间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