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大笔一挥,这片墓地升值数百万

这里曾是一片墓地。无数孤魂野鬼,互相作伴。

他们是谁?

他们生前为人做牛做马,丧失了做人最后的尊严,所以他们对人或好或恶,都是值得原谅的吧!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影响最重的时代,他们被无数人耻笑。表面的人模人样,掩盖不住内心的自卑。

他们来自疆土的各个地方,由于生活所迫抑或其他原因,被父母被自己净身,然后聚集于此。

丧失了后代繁殖能力的他们,有的老实本分地做着分内活儿,养活离自己遥远的家;有的企图靠不当手段发家致富,尽管这样做令人发指。

郭沫若大笔一挥,这片墓地升值数百万_第1张图片

他们想干嘛?

他们有着同样的目的:为死后安身之所而努力。他们,就是以阉党著称的太监一族。

(你知道么?郑和也是太监哦,没错,就是那个郑和下西洋的郑和,是不是超惊讶,文末留言“求看郑和”超过100个,下期开讲郑和那些事儿。)

净身程序复杂,稍有不当即可丧命,当时净身的有两种:一是接近成年或者成年之后由专业的净身场所进行净身,一是自幼净身。丧失了繁殖能力的他们,只能自己为自己着想,以免死后无葬身之地,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一生新的追求——置办坟地!

坟地的选址着实让他们为难了

选到哪儿呢?

中关村过去是永定河故道,有旱河流过,是一片自然天成的沼泽,人烟稀少,风景秀丽,被当地人称作“中湾儿”,到了明代(我们知道,明代的太监特别有野心特别有钱),越来越多的太监们开始置办坟地和家产,而这么美且没人打扰的“中湾儿”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盘中餐,久而久之,随着来的太监越来越多,这里就变成了太监们的聚集地,所以这里自此又称“中官儿”。

何为中官?

中,居中,不偏也。官,吏,事君也。中官就是宫内之官、宦官,也称太监。《明史》中以“中官”代指太监的有200多处,此外还有“内侍”“内官”、“内臣”、“老公”(额,这个……)等称呼。

由于太监们都信佛,所以他们会义务捐款修建寺院,定期前往烧香拜佛,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此生也就只能葬在此地,所以希望这一带上的神仙能保佑自己死后安详。既然此生已然这样,只能祈祷来世活出个人样儿!

从“中官”到“中关”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直至解放时期,幸存的太监已寥寥无几,再加上都已年老多病,且无收入来源,这个时期的他们早就无法维持在“中官儿”的消费。

科学要发展,国家要进步。“中官儿”这块地地理位置优越,且大片闲置无人管理,于是郭沫若提出将社科院建在“中官儿”一带,“中关坟”就成了北京周边第一批消失的大片墓地。

而当时人们大多并不知道“中官儿”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这里曾是什么地方,但是郭大学者知道啊,鉴于此,郭沫若大笔一挥,将“中官儿”改为“中关”。

这就是今天中关村的由来。

郭沫若大笔一挥,这片墓地升值数百万_第2张图片

后来,据说在中关村医院中曾发现有太监碑,北大附小附近有处太监墓,而北大物理楼北的院落,曾是太监祭祀的刚秉庙。不管是真是假,我们都希望既然选择了这片地,就好好发展,才不算浪费。

估计当时看中这里人烟稀少的太监们打死也想不到,自己这片墓地,如今竟然让无数人撞得头破血流也买不起一平米吧!如果他们还活着,一定是下一个令无数人膜拜的大佬。

至于会不会走出中关村,你觉得呢?

郭沫若大笔一挥,这片墓地升值数百万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沫若大笔一挥,这片墓地升值数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