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君在聊天中经常引用一些书上的经典案例,发表一些新观点,在朋友圈里,大家公认A君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也常引以为傲。
这一两年,知识付费风起云涌。我们几个朋友相约着开公众号,也跟风一把。等大家都磕磕绊绊的开了公号、发了文章后,发现独独少了A君的大作。
问他,他说:不行呀,我还没准备好,你看这两年崛起的牛人,比如彭小六,Spenser等等,都是读书非常快的人,一年能读两三百本书,只有这样的阅读速度,肚子里才能有货。所以我要学好速读再开公号。
于是A君开始报名参加各种微课,购买各类教人提高阅读速度的书籍,他的微信朋友圈变成了速读方法展示大百科,跳读、扫读轮番上阵,貌似也好像有了效果。因为我们发现,聊天时A君引用书中例子的频率更高了。
这下应该功德圆满了吧,我们再次问他,但是A又说,你是不知道,公众号居然有这么多门道,小到取名字,中到文章选题,大到运营,每一样都不能掉以轻心,我现在正忙着学习怎么做好一个公众号呢,等学好了再开公众号。
我有些忍不住,和A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很对,但你不能只磨刀不砍柴呀。你要那么快的阅读速度,读那么多书,学那么多知识,如果不做,有什么用呢?“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不就是只学不做之人的墓志铭么。
A君点头称是,但后续依然没什么变化,当我写到第20篇文章时,他的公众号还在难产中。
我后来明白了,虽然大家都在学习,但其实分为两类人。
第一类人是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处境,像我这样。学习只是工具,于是学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一点就马上应用一点,先看到一丝一毫的改变再说。所以我连攻略都没查过,就直接开了公号开始写东西,虽说没有什么订阅,文章写得也断断续续,但是我能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改变,写文章过程中的一些困难也会倒逼着我去再学习。
第二类是A君这样的,他其实并没有想改变什么,或者说他以为自己想改变什么,但最终追求的,是学习本身带来的愉悦感,是消除“知识焦虑”,所以对A来说,只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获得满足就可以了。
第二类人,只是有点焦虑罢了,报一报微课,听一听专栏,缓解一下,感觉自己得到了,于是心情平复,又能正常的生活。其实这样挺好的。
如果让他真正的去实践,反而是坏事。因为他会突然发现,之前感觉特别有用,特别牛叉的知识,放到实际中去不是那么回事,很多都用不上,用不好。小的“知识焦虑”就转变为大的“应用焦虑”,从而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点破了,真的开始做了,反而有可能距离之前的幸福更远了。
后来我和A君的联系渐渐少了,因为我也不知道怎样和A说,说“你这样也挺好,能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感”?。我想A一定会跳起来反驳我,说我才不是知识焦虑,我学这么多,是为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但是我的这番新想法没机会和A说了,如果你碰到了A君,请帮我问问他是否还在为自己的阅读速度而发愁。